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某商圈,60米寬大馬路旁,一棟棟嶄新大樓間,卻有幾棟破舊三樓磚造老屋錯落其中。鐵皮屋頂、裸露鋼筋、斑駁外牆,與緊鄰華廈形成強烈對比。有些因年久失修,明顯無人居住……。

我是老陳,今年70歲,在這裡住了60年。小時候,這裡是繁華的商圈,周遭房子都是新蓋的,大家在這裡擺攤、做生意,真的很熱鬧!然而,60年過去,商圈沒落,房子也舊了,許多早就人去樓空,只剩我孤獨的守著老屋。

其實像我家這種超過50年的老房子,從2011年累積至今,已有高達69萬戶。

資料來源: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時間各年第一季

全台30年以上老屋也高達410萬戶,占所有房屋的47%。其中,又以台北市老屋占比最高,達68%。

60%

50%

40%

資料來源: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統計截至2019年第一季

台北市區內一半以上都是超過30年的房子,最嚴重的大安區老屋比例占80.06%,就連比例最少的內湖區也有51.12%!

快點擊查看各區嚴重程度吧!
極高度老化
高度老化
中度老化
點擊按鈕看看哪裡老屋比例高
極高度老化

台北市有一半的行政區內,逾70%的房屋屋齡超過30年,其中以大安區最多。

高度老化

中正區、北投區、中山區超過30年的老宅約67%。

中度老化

比例最低的南港區、文山區、內湖區逾半數是30年以上的老屋。

註:極高度老化指30年以上老屋比例>70%,高度老化為60-70%,中度老化為< 60%。資料來源: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統計截至2019年第一季

20年前,我和附近鄰居就在想要不要一起都更。但一路走來,大家意見分歧、分配談不攏,遲遲沒有進展。幾年前,我們好不容易與建商談好都更,建商卻因為自己的利益,把我家房子劃了出去。我們被拋下後,因為基地面積太小,就沒辦法再走都更了。

幸好2017年上路的《危老條例》,取消基地面積限制,讓我重新燃起希望!

符合條件就能申請:建築物為合法建築、在都市計畫區內、沒有文化價值,以及屬於下列其中一種情況。

危險建物

經通知限期拆除、補強,或強制拆除者,如海砂屋、震損屋。

結構安全性能評估未達最低等級者。

老舊建物

屋齡30年以上,耐震能力未達一定標準且沒有電梯。

屋齡30年以上,耐震能力未達一定標準,經詳細評估認定改善不具效益。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而且《危老條例》沒有面積限制且審核快速,不像都更要等七年、十年的,我可能都等不到那一天。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都更處、新北市都更處

2020年5月是政府額外給予容積獎勵10%的最後期限,現在全台22縣市都在積極推動危老改建,今年6月底已有300件提出申請。你也趕快去吧!

  • 已核准件數
  • 申請中件數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建管處、新北市都更處,統計截至2019/06/30

我家透過《危老條例》申請重建,已經通過審核,可以開始動工了。在我有生之年,希望能趕快蓋好,讓孩子、孫子有新家住,也可以向天上的父親交代,我們的家終於蓋好了!

想跟我一樣申請危老重建,快點擊下方圖示看完整流程!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監製 | 羅秀如
記者、資料分析 | 林鳳琪、廖君雅、高宜凡
企畫 | 劉宗翰、羅秀如、梁嘉容、邱于瑄
攝影 | 陳之俊、蘇義傑、賴永祥
網頁設計 | 杜軍儀   網頁前端 | 林悅玉、龔芳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