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與英、法等列強簽訂《天津條約》後,安平成為台灣四個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數年間,來自世界各國的商人,紛紛來到安平設立相當於今日出入口貿易公司的「洋行」,又以英國為最大宗。
以最具代表性的「安平五洋行」為例,除了唻記為美資、東興為德資之外,其餘三個洋行德記、怡記、和記均為英資。
圖/安平五洋行僅剩德記洋行與東興洋行建築留存至今,德記洋行現為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取自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網站。
說起清代台灣的出口商品,很多人或許都會想到蔗糖,而安平也確實是當時糖業發展的中心,但銷往中國本土與日本居多。在英國進駐安平之後,便開始全力發展當時為重要工業原料的樟腦產業,讓台灣的樟腦生產量成為世界之最。
英國從樟腦所獲得的龐大利益,令清廷一度想將其收歸國有,甚至雙方還引發了史稱「樟腦戰爭」的軍事衝突,在英國壓倒性的火力壓制下,清廷被迫再次簽訂城下之盟,英國自此完全壟斷臺灣的樟腦產業。
直至二十世紀初期合成樟腦的問世,才正式終結台灣的樟腦榮景。
安平開港通商之後,並非是英國單方面獲利,樟腦與砂糖產業的暢旺,也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台灣基層人民的生活。
除此之外,英國各方領域的知識分子憑藉貿易網路來到台灣,引進過去台灣人前所未見的技術與資訊。其中影響台南最深遠的,當屬英國長老教會的傳教士湯瑪斯.巴克禮(Thomas Barclay)。
巴克禮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抵達台灣,在打狗短暫停留一年時間後,便前往台南將原先成立的教育機構「傳教師養成班」(Student’s Class)改組為「大學」(Capital College),也就是今日台南神學院的前身。
圖/於1903年落成,位於台南市東區的台南神學院一景。普通人攝影。
「大學」不僅只是培養傳播福音的人才,同時也教導如天文學、地質學、物理學、數學等等的先進知識,而受教育的對象多為當地的低下階層子弟,對於啟迪台灣人民智識起了很大作用。
加上巴克禮的夫人伊莉莎白(Elisabeth A. Turner)過去曾擔任過護理師,因此也以台南為中心,結合醫療服務四處宣教。
巴克禮大半生光陰都奉獻給台南,最終也葬在台南。今日在台南依然能夠見到許多以巴克禮為名紀念或與其有所淵源的設施,例如巴克禮紀念公園以及長榮中學等。
除了傳教志業外,也不乏有來自英國的文化界人士造訪台灣。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於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自打狗港上岸,在今日的高雄、台南一帶遊歷,並拍攝了四十餘張照片。
圖/約翰.湯姆生旅台期間所拍攝的熱蘭遮城殘蹟。取自英國Wellcome Collection博物館網站。
湯姆生所拍攝的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自然景觀和當地原住民的部落及人像。結束台灣之旅後,湯姆生陸續出版三本記述在台灣所見所聞的專書,這些內容都是現今研究十九世紀台灣風土民情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