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笭文化是早期農業社會中,民眾農閒時的生活娛樂,村落間彼此藉由賽鴿笭來交流聯誼,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目前僅嘉義縣義竹,台南新營、鹽水與學甲等地區保有這項活動。
而鴿笭指的是裝在鴿子尾部,使其受風的發聲器具,讓鴿子揹著鴿笭,飛行時能發出響聲。由於台語稱鴿子為粉鳥或紅腳,因此放鴿笭也稱為「放粉鳥笭」或「放紅腳笭」。
圖/彩繪鴿笭,取自翁章梁FB。
在台灣,一般談到鴿笭的起源,大都認為是源自明鄭時期(1662-1683),在新營及鹽水地區屯田的士兵,在軍用信鴿裝竹哨,讓哨聲隨著鴿子飛翔而響徹雲霄,當作休閒娛樂。不過玩的人一多,競爭性就會出現,誰的鴿子能揹更大的竹哨,就代表鴿子愈厲害,最後演變成鴿笭負重競賽。
由於這種放鴿笭活動只屬於一個小區域屯田士兵的私下娛樂,因此只流傳在新營、鹽水,以及更外圍的義竹、學甲及沿海等方圓數十公里的鄉鎮,之外就幾乎不見放鴿笭的蹤跡。時至今日,嘉義縣義竹鄉和台南都會特別舉辦鴿笭文化季。
圖/義竹鴿笭文化季,取自翁章梁FB。
嘉義縣長翁章梁從小在義竹長大,他憶起小時候在比賽前許多人會訓練鴿子,若一早聽到「嗡嗡嗡」的聲音,便知鴿笭季又要開始。
翁章梁出席義竹文化季時曾說,過去在義竹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就是神明進香祈求風調雨順,第二個就是庄頭間最大的娛樂「放粉鳥笭」,如今鴿笭已變成文化活動,也是鄉親間聯絡感情的管道,但因時代變化養鴿的人家越來越少了,希望透過政府力量延續、傳承文化,紀錄農業社會發展至今的寶貴歷史。
台南市鴿笭文化季則是由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責,2017年起於每年3-5月期間舉行放鴿笭活動,地點位於鹽水、學甲、新營。「放笭鴿」是深具地方特色的無形文化資產,因此在2014年獲列為臺南市定民俗,最特別的是活動兼具「趣味」「聯誼」以及「保育」性質。
由於賽鴿笭活動屬於地方村莊聯誼性娛樂,文獻描述很少,加上鴿笭樣式單一較無變化,連帶的鴿笭製作師這行業也不受矚目。近年賽鴿笭隊數逐漸減少,台灣的製作師也僅剩兩位,鴿笭民俗有失傳的危機。
過去曾接受不少媒體訪問的鴿笭師傅謝榮哲,近日登上YouTuber《欸你這週要幹嘛》的傳統技藝單元,除了示範從浸泡、切割、手工挖空、打磨、黏貼和上漆等鴿苓製程,也提到平均製作一個要花費整天時間,一天大約賺2000元。
謝榮哲感歎,自己對於做鴿笭是有熱忱的,也認為這是自己的使命。雖然目前培養了一個徒弟,但因從事這項活動的人愈來愈少,還是很擔心如果自己退休後,這項技藝就會消失,也希望透過影片讓更多人認識這項消失中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