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標章再升級 全球低碳綠建築典範在臺灣

綠建築標章再升級 全球低碳綠建築典範在臺灣 響應國際趨勢,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廣綠建築節能減碳永續環保理念,為臺灣建築產業開創更好的發展契機。
日期:2023-08-31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人在選擇居住、生活的建築空間時,除了考量到生活機能的便利性,強調健康、節能、會呼吸的「綠建築」也備受重視與歡迎,「綠建築標章」儼然成為了符合環保永續建築物的指標性關鍵。

綠建築不僅要做到消耗最少的地球能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同時也要兼具符合生態、節能,健康等特性,在人們創造健康舒適的生活之際,也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利。

綠建築標章制度先行者,深耕執行二十餘載

臺灣近年大力推廣淨零概念,而在綠建築範疇上,內政部為實踐追求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理念,從1999年起積極協助推動綠建築標章制度,以四大範疇: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健康(Health)的英文字首,建立出一套「EEWH」綠建築評估系統,成為全世界第四個實施綠建築標章制度的先行者,這套評估系統也是獨立發展且專門為環亞熱帶熱濕氣候地區所設計。

綠建築標章制度推動初期,先以公部門建築來帶動,要求造價五仟萬新台幣以上的建築物,應取得合格級以上的綠建築標章,而公部造價五仟萬以下建物,應通過綠建築標章中的「日常節能」、「水資源」二項指標,此舉不僅締造了綠建築標章在我國起飛的契機,同時也連帶推動了綠建築產業的發展。

綠建築標章(EEWH)共分為四大指標群,其中又涵蓋九大指標,分別是:

1.生態指標(Ecology),包括生物多樣性指標、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

2.節能指標(Energy Saving),包括日常節能指標(建築外殼節能EEV、空調節能EAC、照明節能EL)。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3.減廢指標(Waste Reduction),包括二氧化碳減量指標(結構體減碳)、廢棄物減量指標(降低營建廢棄物)。

4.健康指標(Health),包括室內環境指標(室內光、音、熱、空氣品質)、水資源指標(器具節水、水回收再利用、植栽澆灌節水)、污水與垃圾改善指標。

而綠建築標章又分為鑽石級、黃金級、銀級、銅級和合格級五個等級,如果要通過評定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必須通過「日常節能」及「水資源」等二項必要門檻指標,以達綠建築節能節水之效益。

「候選綠建築證書」是針對規劃設計完成以書圖評定方式所通過,目的在於希望藉由候選證書的評定,可提供事先評估與獲得更佳設計的機會,以減少建築物完工後無法修改,或是必須耗費更多成本來改善的狀況,而「綠建築標章」則是針對完工建築物所頒發。根據EEWH官網的統計,截至2023年6月底,臺灣已經累積有4225件個案取得綠建築標章,7655件個案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

從綠建築標章到建築能效標示,落實「淨零建築」目標

內政部自2022年起,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下,新增了「建築能效標示」系統,根據符合臺灣氣候與空間特性,並依照綠建築標章日常節能指標的建築物外殼、空調系統及室內照明系統節能效率,來計算建築能源效率,評定建築能效等級,希望能透過逐步提升建築效能,在2050年能夠達成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皆為「近零碳建築」的目標。

新建建築的建築能效標示圖例。圖/新建建築的建築能效標示圖例。

因地制宜的「建築能效標示」共分為1至7級,數字越小,代表節能程度越高,建築能效分級屬第1級的建築物,且能效評分為前50%者,屬於「近零碳建築」(Nearly Zero-carbon Buildings),以第1+級標示,可節能達約50%,代表擁有最高的建築節能效率,將是我國節能綠建築的模範生。未來取得近零碳建築等級的建築物,若其餘用電量是使用再生能源碳中和至零排放者,則評定為淨零建築。並自112年7月1日起,由公有辦公、服務類建築(G-1金融證券、G-2辦公場所),於申請綠建築標章時,需同時申請建築能效評估,且其建築能效等級至少須達2級以上,並自115年起須達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

國立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為臺灣第一座近零碳建築。圖/國立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為臺灣第一座近零碳建築。

臺灣第一座「近零碳建築」,更是全球低碳綠建築典範

國立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又稱綠色魔法學校),不但是臺灣第一座「近零碳建築」,也是全球第一座「亞熱帶綠建築教育中心」,自落成後即獲獎連連,包括由內政部頒發的EEWH最高「鑽石級綠建築標章」;以「節能」等多項滿分佳績,榮獲美國綠建築協會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最高白金級(Platinum)綠建築標章;並於2022年獲聯合國入選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躍升為全世界低碳綠建築之典範。

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是由成功大學建築系林憲德教授與石昭永建築師合作設計,並且結合成大四位頂尖教授帶領十二位博碩士專業團隊,以實作試驗與科學研究方式,共同打造的教育示範綠建築。

「節能」部分,包括採用世界最高效率的直流變頻離心冰水主機與變頻變冷媒空調,同時也引入變風量、變水量、全熱交換器等設計,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風力發電系統和LED路燈,更使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的節能成效倍增。「節水」部分,採用了省水器材、雨中水利用、人工濕地等設計。

除此之外,大樓還擁有浮力通風煙囪設計、綠建築博物館、教育導覽解說等創新設施,更重要的是,其造價包含捐贈費用每坪才8.7萬元,打破了一般對於綠建築造價費用高昂的刻板印象,是推動「平價綠建築」的最佳案例。

為落實環境永續發展及普及綠建築觀念,內政部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引領對國內推廣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對綠建築之重視。(圖為第11屆評選獲獎之臺北市松山區健康社會住宅2區)圖/為落實環境永續發展及普及綠建築觀念,內政部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引領對國內推廣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對綠建築之重視。(圖為第11屆評選獲獎之臺北市松山區健康社會住宅2區)

取得綠建築標章的建築物,既能增進居住者便利及舒適性、提升生活品質,又能與地球共生共榮,不但可推升房屋的價值,「綠建築」更是響應地球環保、永續發展的全球趨勢。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廣告)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永續幸福宜居SDGs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