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科技來自於人性,智慧建築便是隨著人們的需求,將生活需求跟智慧聯網,運用新興智慧科技5G、AIoT、環境監測感知整合能源管理等系統整合,達到安全安心、健康照顧、節能永續及便利舒適的居住目標。
好比說臺灣已步入高齡少子化的社會,智慧建築透過物聯網監控,融合環境感知等整合系統與能源管理,可以看見居家長輩或幼兒的情況,適度調整燈光、空調、電力等生活感度需求;讓人在不經意之間感到更舒適外,也能同步收到發生跌倒意外警示,即時為長輩因應處理。這種「懂人性、有內涵」的智慧建築,讓人感受到智慧照顧生活模式的全新樣態。
而想要體驗這種人性的生活樣態,可以到位於臺北市文山區的「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自1998年建置起,一直將智慧化居住情境、IoT智慧生活科技發展及智慧生活升級做為推廣重點,讓參觀者體驗同時,更能鏈結業界與市場方向,帶動智慧生活的動態與未來性。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說明,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於2021年升級至Living4.0後,持續配合智慧建築的推廣需求,提供更加完善的智慧化系統設備展示平台,並透過模組化持續擴充展示設備的管理及服務功能,建立智慧住宅典範,促進產官學與民眾一起邁向智慧化住宅帶來智慧好生活!
圖/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Living 4.0)整合建築空間規劃設計及國內智慧化產品設備,每年帶來許多最新的智慧生活科技運用展示。
同時,鑑於氣候變遷對環境、人類生存影響愈來愈深遠,全球已有130多國提出「2050淨零排放」,臺灣也已提出與世界同步的計畫。在去(2022)年發表「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5大面向後,為因應氣候變遷與全球淨零減碳局勢,內政部更開始「淨零建築」路徑規劃藍圖,期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逐步提升建築效能。
其實在臺灣,對於淨零排放的規劃其實已經行之有年,自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9年推動綠建築標章制度起便已持續將「綠建材」、「綠建築」、「智慧建築」的觀念不斷推廣;依循這個脈絡,建築研究所推動的淨零建築發展歷程,得以讓我們一步步去達成2050年「近零碳建築」的目標。
知名建築師貝聿銘曾說:「建築是生活的鏡子」,建築跟人一起與時俱進著;而在這個時代,建築更是推動淨零排碳趨勢的一部份。在臺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1999年便一路推動綠建築評估指標起,到2003年推動智慧建築標章,直至今日持續不斷往淨零建築的方向邁進,成果豐碩。
綠建材理念來自「人本健康、地球永續」,建築研究所協助國內相關建材產業轉型,推動綠建材標章的建立,訂定生態、健康、高性能、再生四大類綠建材,兼顧生態保護、健康和性能要求,為目前淨零建築的推展打下第一個根基。日後,隨著環保意識日漸提升,越來越多人在選擇居住、生活的建築空間時,除了考量生活機能的便利性,更看重健康、節能、會呼吸的「綠建築」。
臺灣EEWH綠建築標章為亞洲第一個適用於熱帶及亞熱帶的綠建築評估系統,評估內容包括: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與健康(Health)四大範疇,也是全球第四個實施綠建築標章制度的先行者。同時,在民間興建綠建築的標章占比也逐年提升近30%,顯示綠建築政策推動逐漸開花結果。
建築研究所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建築物,讓人住得舒適、便利、生活品質高,符合與地球共生共好,符合國內外環保減碳、永續發展的趨勢;而接下來隨時代演進需求出現的智慧建築,早期從設備規劃開始,在面對高資訊科技時代數位化、網路化的潮流,如今更重視設備的節能效益。臺灣從1985年起關注國內外各項建築自動化技術後,已發展出特有的智慧建築系統,這一切,就是從「智慧建築標章」開始。
圖/智慧建築標章。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王榮進所長指出,「智慧建築標章」評估指標制定,兼具了「智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空間與環境,提高生產力與經濟效益,包含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八項指標。其中,設備節能指標評估建築物的空調、照明與動力設備等系統節約用電與省能手法,及利用再生能源的效益,在於追求節省能源、節約人力,降低建物後續的營運費用,延長建物壽命。截至112年9月止,認可通過智慧建築標章1281件(包括智慧建築標章295件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986件),歷年案件數量呈現逐年增加之趨勢。
王榮進所長提到,「建築跟著國人的生活形態越來越智慧」,前幾年的疫情帶動疫後經濟,也改變生活習慣,國人致力優化空間的智慧化,愛上「宅在家」的便利與需求,如照明、隔音、影音娛樂都需隨著進化。像是在物業管理上,大樓注重外送快遞物品零接觸,公共區域同步提供零接觸的服務如聲控電梯、出入口自動感測體溫、人流控制、加強走道空氣淨化及大樓分層排氣系統等,「智慧」的需求便帶動了上述節能減碳、節約人力的各種可能。而更多從住家、社區到城市的創新智慧科技應用與服務的想像,正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停轉型升級。
正因如此,建築智慧化概念導入軟硬整合科技的新建案實屬必要。當前國發會已訂出2050年100%新建築與85%既有建築為淨零建築,如需要引導市場轉型,就必須依靠「智慧建築標章」的規劃,協助加速房產轉型,建立智慧建築典範。
圖/桃園市桃園區中路二號基地新建公營住宅同時榮獲第11屆優良綠建築獎與第3屆優良智慧建築獎,融入綠建築及智慧建築理念,符合現代建築所需趨勢。
資通訊科技(ICT)賦予建築生命力,內政部自107年起辦理優良智慧建築評選,表揚積極推動優良智慧建築發展的參與者。在2022年舉辦的第3屆智慧建築評選中,政府積極推動的社會住宅有2件得獎。包括「台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共住宅新建工程」,致力於各項設備與智慧化系統整合;另一得獎作品為「桃園園市桃園區中路二號基地新建公營住宅」,則融入綠建築及智慧建築理念,其中「緊急事件視覺化警示」是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立防震災資訊模型,為居民提供安全安心的智慧生活空間,為智慧建築做出良好典範。
例如「台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共住宅新建工程」,在設計上,除了規劃適合住宅用途之電機、消防、門禁、監控設備等,也加入智慧化的元素,以安全、舒適、便利、節能、永續、智慧為目標,利用智慧建築設計手法導入最新自動化設備,以系統整合為整體設計考量,營建一個具有智慧化的住宅大樓,更提供各系統間的標準化、可變性及可擴充性,有助於長期維護管理。
王榮進所長便指出,期盼藉此一評選提供良好的智慧建築標竿,引導更多建築採用,以擴展更多智慧生活與服務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圖/臺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共住宅新建工程,納入智慧三表(水表、電表、瓦斯表),並取得綠建築黃金級標章、智慧建築銀級標章。
事實上,因應我國建築數量及戶數均隨經濟成長持續增加,加上國人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對空調、照明、家電、3C產品等設備需求增加;國人生活模式產生變化,居家工作、居家學習、在宅經濟的生活型態逐漸成型,住宅用電需求提升,減碳工作挑戰甚大。
為追求淨零的綠生活,行政院於2021年1月成立「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工作組」,責成各部會針對工業、能源、交通運輸、農業、環境及建築等部門規劃淨零路徑藍圖,內政部主責「淨零建築」路徑規劃及推動,也開啟了淨零建築的路徑。
圖/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規劃里程碑。
我國淨零建築轉型路徑參考歐美日及國際能源總署IEA主張,先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以綠電碳中和至零碳排,於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淨零排放目標。
而響應淨零建築政策,就是從居住環境領域裡去執行低碳轉型,有三大方向:「節能技術」、「低碳工法」、「家電設備」。在節能技術範疇,採行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智慧電表。低碳工法領域上的預鑄製造、木竹構造,促進循環經濟、建築壽命延長。家電設備則可提升家電產品效能基準、採用停車位充電設備等。
「透過綠建材、綠建築與智慧建築的相乘,成就淨零建築的基本框架。」王榮進所長期盼,透過歷年實施成效良好的智慧綠建築AIoT智慧創新技術應用基礎,推動新建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示,開啟淨零建築的路徑,促進大眾淨零生活的轉型,延續美好生態的命脈,藉由建築研究所的相關推動,相信國人都能在「生活就是建築」的共識下,完成2050年碳中和之淨零建築目標。
圖/在萬物連網的時代,資通訊科技(ICT)賦予建築生命力,建築研究所藉由政府與民間整合的能量,從推動優質的智慧建築標章開始,攜手共創美好的智慧化居住空間,達到近零碳建築與淨零建築目標。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