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遠見記者實地走訪台北市「西湖國小」與新北市「青山國中小」,親身見證校園空間的改造,如何回應教育現場日益多元的教學挑戰與學生需求。走訪過程,兩校呈現的空間設計理念與使用情境,皆充分展現出美感教育介入校園後的具體轉變,也讓人深刻感受到,「空間」如何從建築硬體,轉化為支持教學、溫柔承接學習的有機角色。
其中,西湖國小著眼於「支援與關懷」的細緻佈局;青山國中小則以「多元探索」為核心,開展跨域學習場域,兩者雖風格迥異,卻共同反映空間與教學之間日益緊密的對話關係。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據了解,「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2019年施行以來,設計團隊與學校師生不僅共同解構課程設計、教學活動、教材工具與使用行為,還將其轉化為具體環境設計語彙,使「上課空間」從觀看走向參與,並從支撐教學轉向為主動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推手。
因此,隨著空間角色的轉變逐步在校園深化,透過系統性的美感營造,教師也得以開展多元教學策略,牽動學子展現多樣的學習面貌,幫助全台各校構築培養未來人才的學習場景。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改造後的模樣,不僅空間寬敞,能彈性符合教學型態,教室燈光還會隨移動牆櫃產生變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而面對2025年到來,該計畫也正式邁入第六年,改造案例變得更加豐富且多元。為回應教育現場的多樣需求,台灣設計研究院特別從教學目標與場域功能出發,規劃出五大主題:「創意舞台」「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與「教師成長」,除回應課綱發展與現場需求外,也預示著未來教育空間的進化方向。
尤其「支援與關懷」主題部分,著重關注校園裡日益重視的輔導諮商與特殊教育議題,期盼透過教室設計,提供一種更溫暖、更適切的環境支持。另外,在「多元探索」上,計畫則呼應108課綱強調的跨領域素養學習,致力於建構能促進孩子主動學習與探究的創新場域。
因此,此次遠見記者也有幸能隨團實地開箱,走入台北市西湖國小與新北市青山國中小的教室現場,親身感受這場由設計翻轉學習場域的空間蛻變。
來到台北市西湖國小的改造空間,記者第一時間感受到的,不是制式教室的格局與擺設,而是一處結合自然、生態與展演功能的複合式教學場域。因為這間學校鄰近金面山、大溝溪與基隆河,坐擁著豐富自然資源,也是全市少數長期耕耘生態教育與資優課程的國小之一。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原來的模樣。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不過,西湖國小原來作為資優班生態教學據點的專科教室,過去卻因格局老舊、管線裸露與收納不足,長期無法滿足學生的探索需求與老師的創新教學設計。於是,當環境逐漸成為限制,而非支持,教學熱情也隨之受阻。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原來的模樣。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所幸在教育部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共同推動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協助下,設計團隊「Theout Studio無制設計」以「行動博物館」為概念核心,重新定義教學空間的可能性。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原來的模樣。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首先,走進西湖國小改造後的教室空間,最引人注目的設計亮點,無疑是一道可移動的展示櫃牆。該項設計巧思,不僅突破原有的格局與動線限制,有利進行師生小組討論、生態營隊或團體發表等多元活動,還可依教學需求自由切換場域配置。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改造後的模樣,不僅空間寬敞,能彈性符合教學型態,教室燈光還會隨移動牆櫃產生變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另外,展示櫃牆上每一塊旋轉層板,還能隨課程情境與學生創作作品進而調整角度,同時搭配後方標本燈箱與洞洞板,完美兼具彈性展示與收納功能。除了營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也讓學習成果自然融入教室日常,成為學生與空間互動的日常風景。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改造後的模樣,不僅空間寬敞,能彈性符合教學型態,教室燈光還會隨移動牆櫃產生變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不僅如此,西湖國小該教室外部亦延伸出設計語彙,透過金屬沖孔板與洞洞板整合天花與走廊,打造從室內連貫至戶外的學習舞台,此舉串聯教學與展示動線,也讓學習活動自然地延伸至整個校園環境。從課室轉場到自然現場,從靜態展示到動態探究,這座宛如百變展間的教室,正逐步成為西湖國小學生探索知識、建構自信的關鍵平台。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改造後的模樣,不僅空間寬敞,能彈性符合教學型態,教室燈光還會隨移動牆櫃產生變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循此轉化脈絡,西湖國小邱鴻麟老師受訪時,也有感而發地指出,這間教室其實承載著長達26年的教育行動與理想實踐。
作為「Project ECO」計畫的主要推動者,邱鴻麟多年來投注大量心力,希望在有限資源下推動區域課程與資優教育,為孩子打造一個真正具啟發性的學習場域。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改造後的模樣,不僅空間寬敞,能彈性符合教學型態,教室燈光還會隨移動牆櫃產生變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因此他憶起當年為推行「區域資優生方案」,學校特別利用寒暑假開設創意課程,結合生態、寫作、美學與策略邏輯等模組,並廣邀來自台北各地的小學生參與學習。
而看著這些孩子從課程中起步、逐步成長,邱鴻麟也難掩欣慰地表示「很多孩子在這裡起步,後來成為設計師、研究生,甚至還有人設計了我身上穿的這件衣服。」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改造後的模樣,不僅空間寬敞,能彈性符合教學型態,教室燈光還會隨移動牆櫃產生變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但同時他也坦言,儘管師資與課程設計逐步深化,「品味」的養成卻一直是最難突破的門檻,因為「你可以教孩子思考與行為準則,但若空間雜亂、光線不對、顏色突兀,再好的教學也像游泳時無法浮出水面。」
直到這次由台灣設計研究院指派的設計團隊進駐,提出拆除整面牆的提案,才真正打破校方對教室空間的既有想像,也讓教學現場迎來一次徹底的轉變。
圖/西湖國小老師邱鴻麟開心展示學生作品。蔡炆璇攝。
當全新空間完工、孩子們躺在教室地板上滾來滾去,不斷驚呼「這裡好漂亮喔」時,邱鴻麟亦試著將這份感動轉化為責任,問學生是否願意一起維持這份美好。
令人難忘的是,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每天都會一直看著它。」那一刻,他明確知道,這就是孩子品味養成的起點,而那正來自日常的凝視與參與的承擔,是出自孩子真切的投入與回應。
圖/西湖國小老師邱鴻麟開心展示學生作品。蔡炆璇攝。
因此,邱鴻麟接著用堅定的語氣說道「這是我教學生涯中最幸福的一刻。」因為他始終相信,台灣孩子不只是需要知識與技能,更需要一個充滿想像力、能自由探索與真實感受美的學習場域。
而西湖國小的這間改造教室,終於讓老師們不再只能傳遞知識,而是能與孩子一起,在真正有靈魂的空間裡,學會看見美、珍惜美、延續美。
由此可見,一間教室的改變,往往也是一代學生美感素養與自我價值養成的重要起點。當空間從支持學習的背景,轉化為啟發思維的主體,西湖國小的「學美與美學」實踐,清楚演繹教育場域中設計介入的真正意義,即不是只為了形式的翻新,而是為了孩子與學習之間,建立更深、更有溫度的連結。
圖/台北西湖國小特教教室改造後的模樣,不僅空間寬敞,能彈性符合教學型態,教室燈光還會隨移動牆櫃產生變化。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緊接著,位於新北市汐止區的青山國中小,則因校方長年致力於推動童軍教育,逐漸形塑出一套具備實作導向與團隊精神的教學特色。也因此,師生們始終期盼擁有一間專屬於童軍課程的多功能教室,足以同時容納教學、實作與交流,讓童軍精神有更完整的實踐場域。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原來的模樣。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但受限於汐止多雨氣候及校內原有空間不足,野外求生、團康活動與搭帳訓練時,師生經常被迫轉移至室內進行,卻又因格局侷限、家具笨重與收納不便,使課程操作受限,難以真正發揮童軍教育所強調的自我探索與團隊合作精神。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原來的模樣。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所幸,此次在設計團隊「317studio易其設計」操刀下,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以「青山森林」為概念主軸,得以徹底翻轉過往教室的使用想像,開啟一場以童軍精神為核心的空間重塑。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原來的模樣。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設計團隊不僅將原有教室視為營地原型,更費時、費力也「費腦」地運用營繩纏繞天花板木作結構,勾勒出一頂象徵團結與保護的帳篷意象,形塑童軍文化的視覺語境。
同時,教室牆面與天花也鑲嵌上,多組由學生親手製作的壓克力植物標本,讓自然元素以設計語彙順暢融入室內,使整體場域不僅承載學習功能,也能回應童軍觀察自然、尊重生命的核心價值,營造出充滿探索氛圍的獨特教學空間。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在這樣的設計理念下,青山國中小該教室,自然不再只是靜態授課的容器,而是轉化為一座兼具團康、實作、社團與交流功能的沉浸式學習基地,真正實現童軍精神的延伸與落地。
因此,青山國中小校長陳衍鈴也開心表示「這間教室不只是為了課程設計而存在,更是孩子們夢想與實作的舞台。我們希望學生能在這片『青山森林』中,學會獨立、合作與關懷,培養童軍精神,成為具有責任感與行動力的未來公民。」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而站在這座「森林基地」第一線帶領孩子的,正是青山國中小一位極具教學熱忱的年輕童軍教師曾子競。對他而言,該教室的改造絕不僅是空間上的更新,還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我們最難忘的,不是曾經擁有什麼,而是與人相處時產生的真誠連結。」他感性說道,並強調童軍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學習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學會團隊合作與彼此支持。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正因如此,童軍課程一方面強調實作與感官學習,讓學生透過觀察植物、壓花創作、帳篷搭設與神結編織等活動,鍛鍊動手能力與培養美感素養;另一方面,也著重於團隊合作與人際互動的歷程,引導孩子理解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與責任,如同曾子競所言「不是每個孩子的能力都一樣強,但每個人都能在團隊中找到位置,彼此幫助,共同成長。」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故為了讓童軍課程倡導的實作精神與團隊價值落實於日常教學,青山國中小新童軍教室的設計,在理念與功能上皆進行全方位調整。
除保留各型態教學的使用彈性外,更解決過去因天候不穩所造成的教學受限問題。像是全新的空間規劃寬敞且靈活,足以完整展開一頂八人帳篷,讓營地技能訓練、團康活動與自然觀察等課程能自在展開。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此外,該教室四周也巧妙融合課程所需的教具與展示元素,好比神結結構的圖示與立體模型,能引導學生從二維概念轉向三維空間操作,進一步強化空間理解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而談起這間教室的意義,曾子競更以懇切地口吻訴說「童軍是世界的童軍。」因為在他眼中,童軍精神不應只侷限於課堂或單一活動,而是一種孩子走向世界的生活態度。所以他由衷感謝學校與設計團隊的支持,讓這間童軍教室不再只是課表上的一門課,而是一座能讓童軍精神綻放與延伸的基地。
尤其在這裡,青山國中小學生能不再畏懼風雨與未知,而是能自在探索、勇敢嘗試,在「青山森林」中逐步培養行動力、同理心與世界視野。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綜觀以上,西湖國小與青山國中小在「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下的改造歷程,兩所學校雖分別聚焦於「支援與關懷」與「多元探索」主題,但皆展現出設計如何貼近教育現場、回應教學需求,進而為課程與學生創造新的啟發。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因此,這場設計與教育攜手的旅程仍在前行,未來還將持續從細節到整體、從功能到情感,穩步推進每一處可感的轉變。
特別是隨著更多學校加入這場美感革新行列,未來的學習場域將不再只是教室與走廊的集合,而是充滿啟發與溫度的成長場景,學校能真正成為學習者與教學者共同創造的夢想基地。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故已完成全台112所校園學習空間改造的「學美.美學」計畫,為呈現這場空間與教學共構的成果,教育部還與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於自5月27日至7月27日,在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內的台灣設計館推出「學美場景 Action!」展,透過更多真實案例,訴說來自教師們的初心,以及孩子對空間的真切感受。
而隨著台灣愈來愈多學校重新思考學習場域的樣貌,社會對未來人才教育的想像也將愈加寬廣且多元,讓每位學童都能在充滿美感與啟發的環境中自在學習、勇敢成長。
圖/新北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後不僅空間寬敞,較具與活動桌椅設計能符合多元教學型態,環境內也充滿著各種童軍元素與設備。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學美場景 Action!展覽免費參觀
展覽期間:2025/5/27 (二) – 2025/7/27 (二)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3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及端午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