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天文教育平台《Star Walk》指出,每月的滿月名稱,其實皆源自古老文化或自然變化的觀察。而7月份,剛好是年輕雄鹿長出新鹿角,並慢慢硬化的重要時刻,故北美東北部阿岡昆族部落的原住民又稱此時的滿月為「雄鹿月」。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OMK。(示意圖)
換言之,滿月的名稱,經常能反映出不同地區的農業與自然季節特色。像是除「雄鹿滿月」外,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部落則稱之為「鮭魚月」(Salmon Moon),對應此時鮭魚洄游的高峰期,象徵自然資源的循環與豐收。
另外有些部落則取名為「雷月」(Thunder Moon),反映7月為雷雨頻繁的氣候階段;另有「乾草月」(Hay Moon)一說,代表農人趁著氣候穩定、草料乾燥之際進行乾草收割的重要農事節氣。
當然,除了滿月的命名饒富趣味,「雄鹿滿月」也因其潛在的色彩變化,備受天文迷高度期待。專家指出,夏季時節大氣中煙霧與塵埃濃度較高,使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逐漸增多,這些微粒進一步影響光的折射與散射機制。
在這樣的環境下,短波長的藍光與綠光容易被散射至空中,無法有效穿透大氣;相對地,波長較長的紅光與橘光則能順利穿透,導致肉眼所見的月亮可能呈現溫暖的紅橙色調。尤其在高溫潮濕的夏季夜晚,光線穿越多層大氣層後的散射效應,更為月色添上一抹柔和與溫潤的質感,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視覺體驗。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 Akin Cakiner。(示意圖)
進一步來看,7月的滿月在北半球,還具有另一項視覺上的迷人特質,即所謂的「月球錯覺(Moon Illusion)」。
由於滿月此時通常接近地平線位置,觀測者容易產生錯覺,認為月亮比平常更為巨大。再加上當月亮位於低空時,其光線必須穿越更厚的大氣層,容易產生折射現象,使月色染上橙色、粉紅色甚至紅色光暈,類似黃昏時分的夕陽景象。這種顏色變化不僅增加觀賞趣味,也為整輪滿月又添一股浪漫氛圍。
至於2025年「雄鹿滿月」現身時間,根據天文台推算,該輪滿月將於格林威治標準時間7月10日8點37分(7/10 20:37)現身,換算為台灣時間為7月11日凌晨4點37分(7/11 04:37)。
雖然,此次滿月並非所謂的「超級月亮」,但由於其出現在地平線較低的位置,所以對北半球觀測者而言,其視覺效果仍然格外出色。若天候條件良好,建議可於日落後或月升初期,選擇空曠、遠離光害的地點觀賞,便能欣賞到這一輪圓潤飽滿、色澤柔和的夏季滿月。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Zoltan Tasi。(示意圖)
此外,「雄鹿滿月」在靈性與占星領域中亦被賦予獨特意涵。如現代占星學指出,滿月象徵著釋放情緒、反思歷程與清理能量的重要節點。
而「雄鹿」正代表陽性能量、堅定意志與個人成長,使得這輪月亮更被民眾視為調整方向、強化內在力量的契機。對許多心靈實踐者而言,無疑是與自我對話、尋求突破的關鍵時機。
當然,繼「雄鹿滿月」後,全台夜空依然精彩可期,因為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也即將於盛夏華麗登場。根據預測,2025年的活躍期約落在7月17日至8月24日之間,極大期預估為8月12日,天頂每小時流星數(ZHR)高達100顆。
屆時,流星雨輻射點約會在晚間9點(21時)從東北方地平線升起,若民眾能前往光害稀少、視野開闊的地點觀測,將是最佳選擇。
不過,基於當晚的月齡達18.7(月齡以新月當天為第0日,每過一天增加1),月光較為明亮,故也可能影響部分觀賞效果,整體觀測條件略為受限。
圖/英仙座流星雨資料照。台北天文館提供。
另外,2025年全球還將發生兩次日食和兩次月食,其中台灣地區只有9月8日的月全食可以全程觀賞。這次月全食是「128沙羅序列」中的第41次,整個過程大約持續3小時29分鐘,而全食階段約有1小時22分鐘。屆時,月球會呈現出迷人的紅銅色,也就是俗稱的「血月」。
這樣罕見的天文現象,是台灣睽違7年後再次迎來的難得一幕,因此被評為五星級的壯觀天象。以下是2025年9月8日月全食的觀測時序,提供給想要欣賞這場天文盛事的民眾參考。
月食階段 | 時間 | 日期 |
---|---|---|
半影食始 | 23:28 | 9月7日 |
初虧 | 00:27 | 9月8日 |
食既 | 01:31 | 9月8日 |
食甚 | 02:12 | 9月8日 |
生光 | 02:53 | 9月8日 |
復圓 | 03:56 | 9月8日 |
半影食終 | 04:55 | 9月8日 |
全程歷時:5小時27分鐘(從「半影食始」至「半影食終」的整體觀測時間)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資料整理&表格製作:《城市學》
項目 | 說明 |
---|---|
沙羅週期 |
|
序列持續時間 |
|
128沙羅序列 |
|
第41次 |
|
沙羅週期是觀測和預測日月食的重要工具,通過這個週期,天文學家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日食和月食發生時間。每個沙羅序列都有其獨特的特徵,而且序列中的每次食相都有規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