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高雄道路中央分隔島「長香菇」之亂,最早主要發生於鳳山區的鳳南路上。起初,分隔島上僅冒出零星幾朵白色小菇,儘管模樣呆萌可愛,可因體積小、數量少,所以未引發過多關注。
只是各界萬萬沒想到,高雄短短幾週在潮濕天氣推波助瀾下,白色香菇迅速擴散、數量暴增,一朵又一朵香菇鋪滿整條分隔島,宛如童話故事裡常見的「香菇島」場景。
圖/取自臉書「高雄美食地圖」。
於是畫面一曝光,高雄分隔島香菇隨即於社群平台爆紅,吸引大量民眾前往朝聖打卡,也讓高雄一夕之間成了全國話題中心,引來許多網友戲稱「高雄終於長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是城市,也是香菇樂園。」
不過,這場香菇奇觀的浪漫想像,也因涉及交通安全問題而急轉直下。根據高雄鳳山警分局指出,從7月起便陸續接獲通報,指稱鳳南路中央分隔島因香菇大量生長,形成大批群眾圍觀,以致於當地交通嚴重受阻。
因此鳳山警分局巡邏員警一再到場勸導,提醒民眾切勿穿越車道。只是到了深夜時段,分隔島一帶又會湧現人潮,故為排除道路安全風險,巡邏員警只好主動出手,其中一人負責「拔菇」,另一人則進行現場警戒,並將過程拍攝回傳至派出所群組,還以「香菇大盜落網」為題。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Dibakar Roy。(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但想不到拔菇消息一出,除了網友強烈反彈,有人譏諷「香菇又沒違規,拔它幹嘛?」,還有人戲謔直呼「警察變菇農?」同時,連警界基層都傳出不滿聲浪,出現員警直言「如果連香菇都要我們拔,那養工處可以廢除了!」「我們什麼時候成了拔草大隊?」質疑公部門職責分工失衡。
對此,鳳山分局長林俊賢受訪時則強調,拔除行動其實並非上級命令,而是現場員警基於交通安全,自主採取的因地制宜作法。
與此同時,還有員警坦言,基於深夜無法即時聯絡公園處、環保局或工務局,所以鳳山分局第一線警力才會即時應變,選擇先行排除潛在風險,畢竟「與其等到有人撞車,不如先處理」。
圖/高雄鳳山分局南成派出所提供。
事實上,鳳山分局員警深夜主動拔除分隔島上的香菇,並非毫無依據。除了考量群眾圍觀造成的交通混亂與行人安全隱憂外,更關鍵的因素在於,這批生長於市區道路與綠地的香菇,實際上具高度毒性。
根據高雄市公園處與衛生單位說明,經專家鑑定,該類蕈菇為「綠褶菇」(Chlorophyllum molybdites),已被衛生福利部明確列為「中至大型有毒菇類」。
綠褶菇外觀與雨傘菇、雞肉絲菇等常見可食用品種極為相似,初期呈潔白狀態,看似無害,隨著成熟後其菌褶會由白轉為黃綠色,極易誤認。故一旦誤食,民眾可能在1至3小時內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血便、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反應,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急性腎損傷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安全。
另外,根據毒物管理相關單位統計,綠褶菇可說是台灣誤食中毒的高風險品種之一,僅近五年就累積超過30起中毒通報案例,部分患者還因此接受住院治療。
因此,高雄市公園處特別多次公開呼籲,民眾切勿因好奇或外觀可愛就擅自摘採,更不可食用,若於公共空間發現類似蕈菇,應立即通報1999,由專業人員到場處理,以確保人身安全與城市環境衛生。
在這場高雄「香菇島迷因」爆紅的背後,或許也隱含著一種城市集體情緒的壓力累積。根據醫學界的說法,若民眾在特定季節或氣候條件下,反覆出現情緒低落、嗜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暴飲暴食等狀況,可能與一種名為「季節性情緒失調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的心理疾病有關。
此類氣候性憂鬱症狀,通常發生於秋冬季節,與日照時間減少、天氣濕冷等條件密切相關。但近年亦有專家觀察,在台灣長時間陰雨或固定雨季期間,也有民眾出現類似憂鬱症狀,顯示極端氣候對人類心理健康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
圖/取自Unsplash。(示意圖)
其成因就在於,當日照時間減少,人體視網膜便無法接收足夠光線,以致於血清素(serotonin)濃度可能下降,影響了情緒穩定性;同時,隨著褪黑激素分泌過多,亦會干擾人體睡眠週期,進一步加劇疲憊與低落感。
此外依據統計,目前全球約有10%至20%人口可能受到SAD影響,其中女性發病機率為男性的四倍,18至30歲則為高風險族群。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Andre 安德烈。(示意圖)
循此可見,在極端氣候逐漸成為新常態的當下,國際各大城市所面對的挑戰,恐怕不僅止於排水與交通壓力。如何及時察覺並因應潛在的群體情緒波動與心理健康議題,亦是地方政府不可忽視的治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