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每天買杯咖啡、在便利商店掃貨、上網購物,最後都會拿到一張電子發票。對多數人來說,這張小紙片或存在雲端,不過是消費的紀錄,但在每到單數月25日開獎日,它卻可能化身為小確幸,甚至「千萬夢想券」。而財神爺最愛光顧哪個縣市呢?據統計,自2011年增設1000萬元特別獎以來,台灣已誕生了數百位千萬富翁!若以2011年至2025年上半年截止,財政部最新統計揭示了這些幸運兒的分布地圖,台北市以開出264張千萬發票穩坐冠軍寶座,新北市則緊追在後為207張。然而,有個外島縣市,長達14年來卻始終與千萬大獎無緣!
每到單月25日,全台灣總瀰漫著一股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氛圍。沒錯,這就是統一發票開獎的日子。無數人緊盯著手機或電腦螢幕,逐一核對著手中的發票,心中默念:「拜託!就是這張!」其中,最令人魂牽夢縈的,莫過於那能一夕改變人生的「1000萬特別獎」。而這些幸運的千萬富翁,究竟都誕生在台灣的哪個角落?中獎這件事,究竟是純粹的機率遊戲,還是背後隱藏著某些有趣的經濟與社會密碼?
為揭開這層神秘面紗,《城市學》深入分析了財政部賦稅署「統一發票特別獎資訊圖像化」的公開數據,統計了從2011年至2025年、長達14年間累計1205張千萬特別獎的官方數據,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深度剖析。
首先,數據顯示,全台22個縣市中,中獎張數的冠亞軍由北台灣的雙子城——臺北市與新北市強勢包辦。臺北市以驚人的264張獨占鰲頭,佔全台總數的21.9%,幾乎每五位千萬得主就有一位來自臺北。緊隨其後的是新北市,以207張的成績位居第二。這兩個城市的中獎數加總,就佔了全台近四成(39.1%),其主導地位不言而喻。
放眼望去,前六名清一色由六大直轄市包辦,依序為,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133張)、高雄市(124張)、桃園市(112張)以及臺南市(84張)。這清晰地反映出,人口密度、商業活動的頻繁程度與中獎總數之間存在著強烈的正相關。越是繁華的都會區,消費活動越是密集,開出的發票數量自然越多,中獎的絕對數量也隨之水漲船高。
圖/100年至114年台灣各縣市統一發票千萬特別獎中獎張數排名(前10名)。圖表顯示,臺北市與新北市遙遙領先,六都佔據前六名,展現了都會區在絕對中獎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李建興製表。
然而,只看絕對數量,就像只看考試總分,卻忽略了班級人數。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和一個十萬人口的鄉鎮,中獎數量的基準點本就不同。要真正衡量一個地方的「幸運程度」,我們需要更公平的尺標。這就引導我們進入下一個更深入的分析層次:人均中獎率。
經過計算,臺北市再次以每萬人中獎率 1.0582張的驚人表現,蟬聯冠軍寶座。 這意味著,在臺北市,平均每一萬名市民中,就有超過一人在這14年間成為千萬富翁。這個數字不僅高居全台之冠,更是遠遠拋離了全台平均水平(0.5137張/萬人),但亦有可能,許多不設籍在台北市的民眾到台北消費而中了獎,導致台北的中獎率大增。
更令人驚訝的是榜單的第二名。不再是人口眾多的新北市,而是以科技產業聞名的新竹市,以每萬人 0.7784張的中獎率竄升至亞軍位置。 儘管其總中獎數(36張)僅排在全國第八,但考慮到其相對精實的人口,新竹市民的中獎機率顯然高得不成比例。這背後,或許與其高收入、高消費力的市民結構,以及蓬勃的商業活動息息相關。
圖/各縣市每萬人中獎率排名(最幸運縣市前10名)。圖中虛線代表全國平均水平。臺北市一騎絕塵,而新竹市則超越眾多人口大城,躍居第二,顯示出超乎預期的中獎機率。李建興製表。
騎絕塵,而新竹市則超越眾多人口大城,躍居第二,顯示出超乎預期的中獎機率。
從圖表可以窺知,共有七個縣市的中獎率超越了全台平均線,分別是臺北市、新竹市、嘉義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和基隆市。有趣的是,這些城市大多集中在北台灣,這是否暗示著某種地域性的結構優勢?
進一步以「幸運指數」來看,也就是以全台平均每萬人中獎率為基準(設定為1.0),計算出每個縣市的中獎率是全台平均的多少倍。如果一個城市的幸運指數是2.0,就代表生活在那裡,你中千萬大獎的機率是全台平均水平的兩倍。
其中,極度幸運 (指數 > 1.5)部分,臺北市以2.06的指數成為全台唯一進入此區間的「天選之都」。這意味著臺北市民的中獎機率,是全台平均的兩倍有餘!而幸運 (1.0 < 指數 ≤ 1.5),區間包含了新竹市(1.52)、嘉義市(1.31)、新北市(1.09)、桃園市(1.03)、臺中市(1.01)和基隆市(1.01)。這些城市的居民,比全台平均有更高的機會獲得財神垂青。
另外,接近平均 (0.8 ≤ 指數 ≤ 1.0): 如高雄市、新竹縣等,其幸運程度與全台整體水平相當。至於運氣稍遜 (指數 < 0.8)的城市包含彰化縣、屏東縣、雲林縣等12個縣市,其人均中獎機率低於全台平均,而這,可能與縣市的消費習慣有關,或許彰、屏、雲三縣,並非不幸運,而是較不常在有開發票的商舖消費。
圖/幸運指數對比圖。以全國平均為1.0基準,紅色代表幸運指數超過1.5的「極幸運」地區,橙色代表指數介於1.0至1.5的「幸運」地區。臺北市的超強財運一目了然。李建興製表。
幸運指數圖揭示了一個顯著的趨勢:北台灣的結構性優勢。在幸運指數排名前十的縣市中,北台灣地區(基隆、臺北、新北、桃園、新竹縣、新竹市)就佔了六席。這股強大的「財氣」流,顯然有其地理與經濟上的成因。
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觀察,我們將全台22縣市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及離島五大區域,並計算各區域整體的每萬人中獎率。結果再次印證了區域發展不均衡對中獎機率的深刻影響。
北部地區以每萬人0.6461 張的中獎率傲視群雄,比全台平均水平高出整整26%。這片涵蓋了台灣政治、經濟、科技核心的區域,無疑是發票大獎最集中的熱點。中部與南部地區則緊隨其後,但其數值已略低於全台平均。而東部地區與離島地區的中獎率則顯著偏低,尤其是離島地區,其每萬人中獎率僅為0.2303,不到全國平均的一半,更是只有北部地區的1/3左右。
圖/台灣五大區域每萬人中獎率比較。北部地區的中獎率顯著高於其他地區及全國平均水平,而東部與離島地區則相對偏低,反映出顯著的區域差異。李建興製表。
這種巨大的區域差異,不僅僅是數字上的不同,它背後反映的是產業結構、消費模式、都市化程度等多重因素的綜合結果。那麼,人口規模和這份「幸運」之間,究竟是怎樣一種複雜的關係呢?
圖/人口數與中獎張數關係分析。氣泡大小與顏色代表幸運指數。圖表清晰顯示,大部分縣市落在趨勢線附近,但臺北市和新竹市等幸運城市明顯偏離趨勢線,展現了超越其人口規模的驚人中獎表現。李建興製表。
總之,綜合以上所有數據,可以歸納出影響統一發票中獎機率的四大核心因素。
一、經濟活動密集度與商業模式。這是最根本的因素。臺北市作為台灣的金融、商業與總部中心,公司行號林立,商業交易量巨大,每日產生的發票數量是其他縣市難以比擬的。同樣,新竹市作為科技重鎮,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活動和高消費力的工程師社群,也極大地推升了本地的發票流通量。發票開得多,中獎的基礎池自然就大。
其次是都市化程度與消費習慣。都市化程度高的地區,連鎖商店、百貨公司、大型賣場等能開立統一發票的正規商家覆蓋率更高。市民的消費習慣也更傾向於在這些場所進行。相比之下,在鄉村地區,傳統市場、小吃攤販等現金交易、或未開立發票的消費場景佔比較高,這無形中減少了居民獲取發票的機會。
三,流動人口與旅遊消費的「隱藏貢獻」。這是解釋臺北市為何「幸運得如此突出」的關鍵鑰匙。臺北市不僅有250萬常住人口,每天更有數以百萬計的通勤族、商務人士、國內外旅客湧入。這些「流動人口」在臺北的消費,貢獻了海量的發票,但他們卻不被計入臺北市的常住人口基數。因此,當中獎發票開在臺北時,中獎者可能來自全台各地,但在統計上,這份幸運卻歸於臺北。這在很大程度上「稀釋」了分母,從而極大地推高了臺北市的「每萬人中獎率」和「幸運指數」。
圖/取自photoAC。(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最後則為人口結構與發票管理意識,年輕化、教育水準較高、收入較高的族群,可能更習慣使用信用卡、電子支付,並更積極地使用雲端發票載具及對獎APP。新竹市的年輕高學歷人口結構,或許是其高人均中獎率的另一項佐證。這種對發票管理的積極性,也提高了每一張發票被兌獎的機率。
然而在眾人聚焦於幸運榜首的同時,也必須關注那些在榜單上敬陪末座的地區,最特殊的案例莫過於連江縣(馬祖),在長達14年的統計中,中獎張數為零。這固然與其僅約1.4萬的極少人口有關,但也反映了其獨特的經濟與生活形態。當地的消費場景可能更集中於特定模式,且與台灣本島的商業鏈連結方式不同,導致千萬大獎的發票始終未能在此開出。
同樣位於離島的金門縣(1張)和澎湖縣(5張),其中獎數也遠低於台灣本島絕大多數縣市。這再次凸顯了地理位置和經濟規模對中獎機率的巨大影響,即所謂的「離島效應」。
一個有趣的對比是嘉義市與嘉義縣。嘉義市以16張中獎數、1.31的幸運指數高居幸運榜第三名;而緊鄰的嘉義縣,人口是市區的近兩倍,中獎數卻只有12張,幸運指數僅0.47。這完美呈現了「都市核心」與「農業周邊」在消費模式上的巨大差異,也再次驗證了前述的都市化因素。
幸運,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活力的副產品。 它流向人口密集、商業繁榮、消費力旺盛的都市核心。臺北市的雙冠王地位,是其作為首都的政經地位與龐大流動人口共同作用的結果;新竹市的異軍突起,則是科技產業帶動城市質變的有力證明。
《城市學》並非要勸大家搬到臺北或新竹去「逐夢」,而是希望揭示數據背後有趣的社會現象。無論您身在何處,請記得,只要您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消費,手中的每一張發票,都承載著一份平等的希望。下一次開獎,或許財神就會敲響你的門。祝您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