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北2025國際青年氣候行動論壇」上,這句話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證。這不僅是一場地方活動,更是一個立足新北、鏈結全球的平臺。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致詞時點出,身為全臺人口第一大城,新北率全國之先發表淨零路徑暨氣候行動白皮書及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並已提前達成工業無煤城市目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葉欣誠教授的開幕演講,則為論壇提供了宏觀的學術視角。他指出,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我們需要培育具備「從系統思考、批判思考,到合作學習、解決問題」SDGs 核心能力的永續人才。

這份正是新北市府團隊的目標。新北市青年局長邱兆梅簡要說明青年局致力於透過各式課程與服務,協助年輕人開拓視野,激發靈感。而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主任蔡旻憬則從挑戰面切入,點出新北市擁有超過 400 萬人口,每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 1,668 萬噸的嚴峻現實。他強調「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此市府已定下 2050 淨零目標,並透過舉辦「小小清潔隊員」、「環保小局長」及淨灘等活動,將永續教育向下紮根,號召更多青年提出在地化的氣候行動方案。
挑戰已然明確,但行動需要藍圖。這場論壇的珍貴之處,在於匯聚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地的多元視角,為臺灣的年輕行動者們帶來了寶貴的策略思考與智慧傳承。
加拿大的學習科學家 Deb L. Morrison帶來了一場關於「行動哲學」的精彩演說。她的分享始於一個充滿張力的現實背景:即使美國川普政府正在審查、甚至試圖推翻先前發布的《國家氣候評估報告》(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s),但投入氣候的行動,絕不能因此暫停。面對這種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她拋出了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核心理念:「希望,是一個動詞(Hope is a verb)。」。她希望不應該是一種被動等待奇蹟降臨的情緒,而是一種需要透過主動實踐去創造的狀態。
接著,美國首席創新長 Andra Yeghoian 則帶來了一個充滿力量的詞彙:「Solutionaries」(解方者)。她引用人道教育學院(Institute for Humane Education)的定義指出的定義,指出解方者是能夠識別不人道和不可持續的系統,然後開發出對人類、動物和環境都健康的解決方案的人。為了讓這個角色落地,她提供了一套極為清晰的四階段行動框架:識別(Identify)、調查(Investigate)、創新(Innovate)、實施(Implement),並列出了六種不同類型的改變者角色,邀請青年們從中找到自己的「超能力」。

日本學者荻原豪副教授,或許是全場最特別的「外國朋友」,他自 1995 年起即投入臺灣環境與能源教育的研究,能以流利中文分享觀點,展現對這片土地近三十年的深厚情感,他坦率指出,日本在能源教育上長期缺乏系統性資訊,導致公共討論常陷於表面與情緒之間。
為了打破這樣的困境,他提出「地域循環共生圈(RCES)」的理念——一種被稱為「在地版 SDGs」的完整哲學,主張社會應自立、分散,並優先活用在地資源,促進人、文化與生態的共生;同時,他以「Blue Map」作為行動隱喻,呼籲重新繪製日本的永續地圖,為地方打造迎向淨零未來的新藍圖。
韓國青年食農論壇主席文在亨,將宏大的氣候議題,拉回到你我最切身的「餐桌」上。他指出氣候變遷引發糧食危機,正衝擊著每一個人的生存,而推廣對生態友善的有機農業,就是最確切的解方之一。他分享韓國青年因為感受到威脅,而提出相關主張與行動,例如舉辦相關學習講座與活動、推出以友善食材製作的餐點,並邀請更多人從購買及消費,來支持友善農業。
如果說國際專家提供了宏觀的「方法論」,那麼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則展現了如何將這些理論,鍛造成扎實落地的「硬核」解方。
矢動丸琴子 — 讓在地的聲音,成為全球舞臺的關鍵分貝 日本的 NatureLit Japan 創辦人矢動丸琴子,完美演繹了「從在地關懷到全球倡議」的路徑。她分享自己的起點源於一份對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的純粹熱愛,但她很快意識到光有熱愛遠遠不夠,更關鍵的是「世代間的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她認為當代的政策與決定,都必須考量到對未來世代的影響,而青年,正是未來世代最直接的代言人。 抱持著這個信念,她不僅在日本國內推動環境教育,更一步步地走上國際舞臺。身兼日本環境教育學會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CEC)成員等多重身分的她,積極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CBD-COP15) 等國際會議上為青年發聲。她的故事證明最深刻的在地關懷,透過不懈的努力,同樣能在全球決策的殿堂上,發出改變世界的關鍵分貝。
Haley Crim — 找到那件讓你發光,又能療癒世界的事 找到了想做的事,然後呢?許多行動者滿懷熱情地投入,卻很快就感到倦怠或迷失方向。加拿大的Haley Crim提供了一張指引我們內在方向的「心靈地圖」。 她首先引用耶魯大學的氣候溝通數據,點出一個有趣的對比:相較於美國,臺灣民眾普遍對氣候變遷有著更高的危機感與關注度。但更需要的是清晰的「行動方向」。為此,她展示三環節思考框架。她邀請大家在心中畫出三個圓圈,第一個圓圈,寫下那些能帶給你純粹喜悅與滿足的事物;第二個,則是你所擅長、並擁有的獨特天賦與資源;而在第三個圓圈裡,則要問自己,這個世界此刻最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什麼。「魔法,就發生在這三個圓圈的交集處。」Haley Crim 說。她的分享給了所有氣候行動一個深刻的提醒:真正能夠長久持續的行動,不是源於犧牲式的悲情,而是源於自我實現的熱情。當你所熱愛、所擅長的事情恰好也是這個世界所需要的,那份行動力會像永續能源一樣,源源不絕。

榮獲佳作的「回山海.青行動」團隊(成員:簡嘉信、黃鍇棋、連品瑩、周美汎),他們關注北海岸一個極其複雜、環環相扣的系統性危機。 團隊採用專業的「雙鑽石設計模型」為方法,他們深入分析了北海岸正面臨的「四大韌性危機」:生態上,因外來種入侵導致物種消失;產業上,因模式單一而缺乏經濟韌性;勞動力上,因青年人口外流而斷層;社區上,則因高齡化而失去活力。 面對這個盤根錯節的難題,他們清楚地知道單次的淨灘或導覽,無法解決問題。因此,他們提出了一個導入 ESG 實踐的「共生的社會企業模式」為在地青年打造一套「三階段的人才培育路徑」:從初期的「蹲點學習」,到中期的「專案實踐」,最終達到「在地深耕」。他們不只想要復育一片海岸草原,更希望能藉此建立一套能讓青年回鄉、產業升級、社區共榮的永續系統,真正達成「賦權青年,共創海岸草原的永續未來」的宏大願景。
同樣獲得佳作的是國立臺灣大學的陳諺增、國立中山大學的林咨妤所提出的「社區太陽能-再生電池充電站」。他們關注兩種棘手的都市廢棄物:電動車的「汰役電池」與使用年限到期的「太陽能板」。 對這組團隊而言,目標不只是單純的「廢物利用」,而是要創造「兼具環保與社區功能的能源方案」。他們提出的系統將這兩者結合,為社區提供免費的綠能充電服務,預計每年可減少約 100 至 200 公斤的碳排放。更重要的是,這個充電站被賦予了「平災兩用」的未來:平時作為里民的共享便民設施,災時則能立刻轉換為社區的「應變型防災充電站」,為緊急通訊與照明設備提供關鍵電力。陳諺增提到,他們的願景不只是一座充電站,而是希望與大學合作開設營隊、導入 ISO 標準,建立一套可複製的系統,為臺灣的社區韌性,提供一個來自青年創意、扎實可靠的解決方案。
來自學界的觀察:點燃在地關懷的火種 在聽完一連串精彩、充滿生命力的在地實踐後,國立宜蘭大學環境工程系李元陞教授,為現場的熱烈氣氛,提供了一個深刻的學術註解。他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為大家梳理出所有行動背後,那條清晰可見的心理路徑。 他一語道破了所有行動的核心驅動力:「青年從在地關懷出發,有認同才能付諸行動。」一切的起點,都是源於對自己家鄉、對一片土地最直接的「關懷」,這份關懷,是點燃熱情的火種;接著,透過深入的調查與實踐,這份關懷會昇華為一種「身分認同」,青年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將自己視為這片土地未來的守護者,這份認同,是讓行動得以持續燃燒的燃料。 最後,他高度肯定,這場論壇最大的價值,正是提供了讓這些來自不同地方、卻懷抱著同樣火種的青年們,能夠「海內外青年同臺交流」,彼此映照、互相學習、燃燒得更旺的寶貴機會。他總結,正是這股憑藉著認同感而生的創新與行動力,讓青年們能為自己的家鄉及土地帶來改變,最終擴大永續影響力,「翻轉世界」。
Katinka Lennemann — 「你不需要單打獨鬥,你只需要開始。」 如果說專家學者提供了理論框架,那麼美國的青年 Katinka Lennemann則以她動人的真實故事,為所有感到個人力量渺小的參與者,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她的故事始於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期間。當時還是一名高中生的她,感受到氣候議題的急迫性,便與同學共同發起了「氣候緊急宣言 (Climate Emergency Declaration)」的校園連署。這份宣言的目標非常清晰且極具企圖心:要求學區委員會正式承認氣候危機的嚴重性、承諾將永續發展與氣候正義融入 K-12 的正規教育,並成立一個專門的氣候行動工作小組。 她坦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她們的行動,一度遭受學校行政體系的阻礙與漠視。但她並未放棄,反而更努力地串聯外部的社區與環保力量,持續向學校董事會提出訴求。她的分享,傳達了一個最核心的信念:「你不需要成為專家才能發聲,你只需要一顆關懷的心與一群願意同行的夥伴。」 最終,她留給在場所有人的,是一句最樸素也最有力的話:「你不需要單打獨鬥,你只需要開始。(You don't have to go it alone, you just have to start.)」。她的故事證明了,改變世界,往往就始於每一個微小卻勇敢的「開始」。
姜善日 — 「在水泥叢林裡,種下人與土地的連結。」 韓國食農青年論壇成員姜善日,則分享了韓國都市青年如何在水泥叢林裡,開墾出與土地連結的綠洲。他介紹了三個精彩案例:ButGround 透過共享餐食與交流,讓都市青年與鄉村農民不只交易農產品,更「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由女性都市農夫組成的 Dallaejina,則致力於探索生態自給的可能性,從小型農園擴展到在首爾近郊租下600坪農地,栽種在地原生稻米;而大學生組成的 Nongsajikssul 團隊,則透過每週一次的共同耕作,讓青年從實踐中重新理解糧食生產的意義。
榮獲銀獎的「青年領導力」計畫團隊由國立中正大學的王家瑋、廖翊廷、陳立峰、謝維佳組成他們要挑戰的正是嘉義諸羅樹蛙保育中,那道「無感」的高牆。王家瑋在分享中提到,團隊在田野調查後,發現傳統導覽面臨「互動性少、參與度低、學了就忘」等五大挑戰。許多遊客只是來拍照打卡,「我們希望讓一場短暫的導覽,變成能持續的學習旅程。」 於是他們不選擇傳統的解說手冊,而是用科技來轉譯知識。他們打造了三大數位模組:「諸羅樹蛙 Frog Explorer」互動遊戲,讓人們用玩樂的方式認識生態;「LINE Bot 智慧教育工具」,將保育資訊融入日常通訊軟體;以及整合教材與在地資訊的「線上平臺網站」。當保育知識不再是生硬的說教,而是有趣的科技體驗,那道從「腦」到「心」的牆,便悄然瓦解。
獲得金獎的,是由就讀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的莊又晰、蔡昕恩、饒子儀、林芸安、林祐安所提出的「舊油再生綠行動」。他們的起點源於一個最日常的觀察:「家裡過期的食用油,除了丟掉,還能做什麼?」 團隊深入研究後,發現這背後牽動著「家庭過期油浪費」、「石化清潔劑疑慮」、「環境氣候影響」以及「清潔資源不均」等四大環環相扣的問題。為此,他們提出了「回收、再生、共好」三大行動策略。他們生動地描述:「我們走遍社區,挨家挨戶地說明,設置回收點,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後來鄰居們主動把廢油送到我們手上。」這份從校園萌芽的堅持,讓他們至今已成功收集 180 公斤過期油,累積超過 550 位民眾參與工作坊,並將製作的 2100 多塊手工皂,捐贈給弱勢團體與偏鄉小校。這個計畫的影響力更擴散到校園之外,其成果已被企業看見,並進一步在 ESG 專案中被推廣。

侯友宜市長也特別讚揚年輕人勇於站在國際舞臺,提出循環經濟、環境教育到生態永續等多元面向的創意提案,實踐在地氣候行動,發揮自身影響力。
從國際專家的智慧碰撞,到在地青年的多元實踐,這場論壇不只是一次觀點的交流,更是一場青年行動者集體樣貌的展現,他們擁有全球的視野,卻深深扎根於地方的土壤;精通數位工具,卻始終保有對社區與人的溫度。
在論壇的尾聲,由最擅長為知識「轉譯」與「賦能」的泛科學知識長鄭國威主持最終交流環節,他化身為一位對話的催化者,巧妙地將國際專家的宏觀思維與在地青年的行動實踐重新串連,拋出更深刻、更具挑戰性的提問,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他讓這場論壇從單向的分享,昇華為一次共創、充滿行動能量的腦力激盪,為整場對話畫下了一個充滿驚嘆號的逗點,而非句點。
這場對話提醒我們:氣候行動沒有標準答案。回想起 Haley Crim 的提問——「你的熱情、能力與世界的需求,交集在哪裡?」或許,每一個願意開始尋找答案的人,都已經走在改變的路上,而當無數個「我」的實踐匯聚在一起,就將成為「我們這一代」翻轉世界最響亮的聲音。
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