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看醫生嗎?美國疫情未歇下的求醫歷險記
遭新冠病毒肆虐的美國,近來又發生大規模的種族衝突事件,深怕疫情再度失控。在此尷尬時刻,有需要的民眾還能去醫院看病嗎?請看《城市學》專欄作家在當地的親身體驗。
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著各州城市陸續解封,加上佛洛依德(George Floyd)事件引爆的種族衝突不斷延燒,美國原本稍稍控制住的疫情,最近又出現第二波高峰。
截至6月10日,美國確診人數已突破200萬,死亡人數超過11萬,兩者皆高居全球首位,近期更有22個州病例激增。相較於疫情趨緩的台灣,美國仍是不折不扣的重災區。
美國人變了!非急病重症都改線上看診
因為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下,民眾的醫療行為也有了很大轉變。首先,只要不算緊急、不致危及生命的病症,多數都改用線上看診。
幾週前,某位朋友的眼睛癢到眨不停,在線上掛號公司的診所名單裡,發現只剩下遠距看診的選項。「有沒有分泌物?會不會刺痛?視力有沒有減退?」醫生透過螢幕問診,再用電腦鏡頭傳送的影像觀察病人狀況。

儘管這樣的效果跟面對面看診有差,但權衡了相關風險,無疑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非常時刻替代選項。「你怕感染新冠肺炎,醫生更怕咧!如果遠距看診、開藥就能解決問題,何樂不為呢?」友人認為。
但,天有不測風雲,不得已時還是得跑醫院。
幾天前,筆者不慎摔傷,痛到無法行走,擔心是骨折或骨裂,只好硬著頭皮去急診診所(urgent care)。這才發現,美國此刻的看診流程,已跟往日大不相同。
第一個吃驚的是,急診診所大門深鎖,定眼一看,才發現門口有牌子寫著「如果你有緊急醫療需求,請回到車上,撥打xxx-xxx-xxxx。我們會用電話幫你登記報到。」
電話接通後,報上基本資料,櫃檯人員接著詢問一連串關於新冠肺炎的問題:「最近有沒有呼吸急促?有沒有覺得失去味覺或嗅覺?有沒有發燒跟咳嗽等症狀?」確定釐清感染疑慮後,才開始詢問求診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