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西元1938年2月23日,為慶祝「紅軍節」(祖國保衛紀念日)到來,蘇聯高層因《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在當時遷都武漢的中華民國空軍司令部提供最高機密軍事情報下,派出航空志願隊(Советские добровольцы в Китае / Soviet Volunteer Group)來華助戰。
當時蘇方以28架「圖波列夫」(Tupolev)製「快速」(SB)轟炸機,並漆上中方空軍青天白日國徽的方式,於近中午11時5分開始,直至下午3時42分為止,自漢口機場起飛,展開一場前所未有,中、蘇協同,對台北松山飛行場的空中攻擊行動!
是的,台北松山飛行場,當時是日本政府的領土,屬於日本海軍航空隊管轄,其基地幅員遼闊、後勤物資充沛,日方工程技師甚至開始著手,組裝由義大利運抵的轟炸機「Fiat BR.20 Cicogna」(由飛雅特生產),目標劍指武漢,以求奪下中國,制霸東亞!
圖/取自維基百科。
然而,這場直線飛行距離近1000公里之遙的松山飛行場空襲,除了是中華民國空軍,對台灣本土進行的首次空襲行動外,也是二戰期間,日本帝國面臨到的第一場領土轟炸事件。
由於護航里程過遠,戰鬥機無法待命隨側保護,同時又為避免燃料過度耗損,蘇聯當局遂指示,所有轟炸機須於5500公尺的高空,接近缺氧的低溫環境裡飛行,藉以避開日軍雷達的警戒。此舉雖然大膽又有點不人道,可確實順利地讓日軍戰機無法即時升空攔截。
長驅直入,猶如踏進無人之境,在蘇聯王牌飛行員兼指揮官雷洽哥夫(Pavel Rychagov)的策劃下,4個多小時的不間斷攻擊,全身而退的蘇聯空軍,先在福州機場補充油料後,再平安返抵漢口。
據回報,蘇聯空軍共投彈280枚,成功炸毀日機40餘架、兵營10座、機庫3座,更擊沉船隻多艘,整個松山飛行場周邊,可說完全陷入癱瘓、無法運作的局面。
圖/蘇聯王牌飛行員兼指揮官雷洽哥夫(Pavel Rychagov)。取自維基百科。
雖說此次空襲行動,對大台北市區整體傷害不大,中、蘇兩方純粹以警告、威嚇為主,目的在提醒日軍,中華民國在蘇聯紅軍的奧援下,已具備跨海(台灣海峽)轟炸日本領土的作戰能力。
當時,灰頭土臉,連敵機在哪都看不清楚的飛行場指揮官,據說在事件後紛紛遭到撤職或降級處分。
時任台灣總督小林躋造(1877 - 1962)治台的三原則中,「工業化」跟「南進基地化」也受到嚴重挑戰,但隨著台灣進入更高層級的警備狀態,日軍也不斷加強對台灣各地的防空戒備管制。
看到這,如果你以為松山飛行場的轟炸只是一件單純歷史故事,呵呵,那就錯了,「弔詭」的事還在後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後,由於中(華民)國跟蘇聯因共產黨、毛澤東崛起,還有美、蘇冷戰對峙時分道揚鑣,雙方宣告決裂,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國民黨所稱的中(華民)國政權偏安台灣,故這起「中蘇」軍事合作,青天白日融入紅軍航空菁英的空中打擊事件,和作為助拳的蘇聯航空志願隊,就在「政治正確」的前提與氛圍下,被多數官方史料(包含台灣、中國與俄羅斯)刻意忽略,甚至淡忘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此刻的蘇聯政府,尚未對日本帝國正式宣戰(蘇方宣戰是直到西元1945年8月8日),為避免不必要的外交紛爭,故志願隊成員抵達中國時,其實都使用化名。
蘇方的刻意做作,也使志願隊資料匱乏,存世不多,只知道這項行動被蘇聯內部稱之為「Z(Zet)作戰」。
同時,看見中方使用的航空機械過於老舊、整體士氣不佳,故蘇芳除軍事人員(飛官)、維修技師外,共產黨黨務人員也一同被派遣來華,以監視國民黨動向與國際立場,掩蓋政工身分,不僅下達禁用「同志」的稱呼,甚至採用「首席領航員」等多種莫名其妙頭銜,進一步將其在蘇聯軍中的真實身份、軍階和職務,對中華民國全面保密。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Edgar Serrano。(示意圖)
哼哼,全盛時期高達3600多人的蘇聯應援團,當時居然無人公開真實身分,夠「鳥」吧?
對,沒錯,如同某志願隊成員晚年在回憶錄《莫斯科—漢口》中提到:
「我們在中國打仗時都是用假姓登記,例如機組人員均以鳥類來取名,像是cорока、ласточка或коршун等,他們(中國)聽起來沒有異狀,但在俄語中的意思,這分別代表著喜鵲、燕子和老鷹。」
歷史上確實有這麼一天,西元1938年2月23日,講著俄語один、два、три的飛官,把炸彈狠狠扔向台北松山。
圖波列夫SB轟炸機是單翼雙引擎三座轟炸機,不只擁有前衛設計概念,也是蘇聯空軍當時最主要的對地攻擊機種。當然,作為蘇聯軍史上第一款全金屬機身、硬鋁蒙皮受力承載的飛機,時速最高可達420公里,性能實力,自然都遠遠超越同級對手。
西元1936年7月之後,有210架SB轟炸機投身「西班牙內戰」,支援共和軍對抗佛朗哥將軍率領的國民軍,由於SB轟炸機的高速飛行常讓戰鬥機來不及反應截擊,故在西班牙戰場上,SB轟炸機被好事者以當時歐洲主流俄文名字,命名為「喀秋莎」(Katyusha / Катюша)。
值得一提的是,《喀秋莎》也是二戰前就廣泛流傳於蘇聯的一首歌,被視為替蘇聯士兵送行的愛情歌曲;在日本電視動畫《少女與戰車》(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 / GIRLS und PANZER),以及經典的任天堂紅白機名作《熱血高校》(熱血高校ドッジボール部)蘇聯關卡中,都能聽到本曲令人驚豔的重新詮釋。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生的万華鏡,原文《真的有這一天,蘇聯轟炸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