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書摘《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蜕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歐洲二戰以來的俄羅斯前世今生

美國高層竟希望冷戰!俄烏戰爭燒,戈巴契夫為何甘心蘇聯變弱?

美國高層竟希望冷戰!俄烏戰爭燒,戈巴契夫為何甘心蘇聯變弱? 圖/1987年12月8日,戈巴契夫與雷根總統在白宮東廳簽署中程導彈條約,為核裁軍走出第一步。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作者:書中城市
日期:2022-04-22

編按:俄烏戰爭戰火延燒,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更應探索「冷戰」這起點,聆聽西方詮釋外的論述。事實上,除舊蘇聯改革開放與冷戰結束,二戰以來歐洲重大變局,包括決策東德撤軍,推動兩德統一;放棄武力干涉東歐諸國內政、促進多數政權和平轉移;蘇聯內部選舉、擔任唯一一任蘇聯總統;與鄧小平、趙紫陽會面中蘇修好,到議定歐盟雛形,裁減武力等各項協定,這些現代國際關係的形成,皆與戈巴契夫決策有關,但其視角為何在主流世界缺席30年?《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蜕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為你揭秘。 

戈巴契夫是舊蘇聯、冷戰終結者,還是新世代開創者?

眾所皆知,因為有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的決斷,冷戰才會在1991年劃下句點。

但舊蘇聯勢力,為何不留存久一點?至今我們熟知的俄羅斯,也許會因此更具威攝力,依然足以與美國分庭抗禮,成為世界另一個強權?

1989年4月,戈巴契夫與夫人蕾莎及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倫敦。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89年4月,戈巴契夫與夫人蕾莎及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倫敦。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1989年12月2日,美蘇會談於馬爾他舉行。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89年12月2日,美蘇會談於馬爾他舉行。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不過,一個強國的國家領導者會下定決心,徹底中止象徵二戰結束後,勢力分布的大國對立狀態,勢必有其原因。

儘管戈巴契夫的改革開放多有爭議,可是在那樣的時代、站在蘇聯政局高點,主導整個舊蘇聯動向的他,與西方國家和談、甚至合作,並重新修好中蘇關係,也許才能真正讓世界往前邁步。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延伸閱讀

出兵打烏克蘭撇政權2危機!俄羅斯青年慘8年為何對普丁愛瘋了?

因此,戈巴契夫在職期間,不僅推行蘇聯民主化與市場經濟,還與西方領袖諸如:前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老布希(George H. W. Bush)、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梅傑(John Major)及法國前總理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等西方重要人物,一同推動結束冷戰,並退出東歐勢力範圍,默許兩德統一。

蘇聯與中共交惡長達30年的緊張關係,亦於其任內趨緩。

現在,就透過其親手執筆的《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蜕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一書,理解當年他終結冷戰的動機和諸多考量,期間又遭遇到什麼樣的困厄?以及其對當代政治人物的看法。

如此一來,也許能更加幫助我們明白俄羅斯的前世,從歷史中得到俄羅斯今生,為何點燃與烏克蘭戰火的解答。以下為書中部分篇章內容。

1991年6月5日,戈巴契夫在挪威奧斯陸接受諾貝爾和平獎。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91年6月5日,戈巴契夫在挪威奧斯陸接受諾貝爾和平獎。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終結布里茲涅夫主義

除了內部意見外,當時我還有一個想法:外交政策要能執行,既不能缺乏宏觀思想,也不能不具備,對世界和地區形勢的完整認識。

要應對這需求,就必須擁有「新思維」。但外交政策是一份,一分一秒都不能間斷的細緻工作。

對我個人而言,作為蘇共中央總書記,這項日常工作始於與契爾年科國葬時,與國家領導人的會晤。

而這已是3年多來的第三場葬禮。但所有人還是趕來,包括美國副總統布希與國務卿舒茲連袂(我們日後確認許多從對立到合作的項目)。

1989年5月16日,戈巴契夫北京與鄧小平會面。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89年5月16日,戈巴契夫北京與鄧小平會面。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而我與柴契爾夫人相識於造訪英國的1984年,還有法國總統密特朗,西德總理柯爾…與他們討論的時間雖匆促,但絕非流於簽署備忘錄的形式主義。

至少,我希望他們能感覺到,我方在排除國際關係僵局上的態度。只是,最值得注意的,也許是與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的領袖會晤。

延伸閱讀

烏克蘭最窮鄰居不怕戰火蔓延!小國摩爾多瓦暖心助數十萬難民逃

我告訴他們「我打算用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身分在此聲明,我們十分信任各位,今後不會再提出監督與指揮你們的要求,諸位所提出的政策,由國家利益角度出發,需要對貴國人民和政黨負起全部責任。至於貴我雙方的共同利益,我們將安排會晤,擬定好路線,並開始採取行動。」

其實,這算是直接公開宣布「布里茲涅夫主義」終結。

在我看來,與會者都能領會這有別於總書記常態性的例行聲明。

儘管,有人要求我們干預他國內政,我們卻一次也不曾動搖。即便是西奧賽古這樣努力為獨立自主而奮鬥的人,也立即質疑,提出「一定要捍衛社會主義」的要求。

1985年11月19日,戈巴契夫與時任美國總統的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在日內瓦船屋會面。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85年11月19日,戈巴契夫與時任美國總統的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在日內瓦船屋會面。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我想,大家都能明白這位羅馬尼亞領袖所指為何,就是要求動武。

我們致力於結合社會主義與民主自由,從而改變社會主義的形象,使「改革重組」得以發展。

1988年5月29日,戈巴契夫陪同雷根總統走過莫斯科紅場。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88年5月29日,戈巴契夫陪同雷根總統走過莫斯科紅場。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1991年7月17日,G7全球高峰會議於倫敦舉行,前排左起布希總統、戈巴契夫、英國首相梅傑(John Major)、法國總統密特朗、德國總理科爾;後排左起歐盟主席德洛爾(Jacques Lucien Jean Delors)、義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Giulio Andreotti)、加拿大總理穆爾羅尼(Brian Mulroney)、日本首相海部俊樹、荷蘭首相魯貝士(Rudolphus Lubbers)。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91年7月17日,G7全球高峰會議於倫敦舉行,前排左起布希總統、戈巴契夫、英國首相梅傑(John Major)、法國總統密特朗、德國總理科爾;後排左起歐盟主席德洛爾(Jacques Lucien Jean Delors)、義大利總理安德烈奧蒂(Giulio Andreotti)、加拿大總理穆爾羅尼(Brian Mulroney)、日本首相海部俊樹、荷蘭首相魯貝士(Rudolphus Lubbers)。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過去曾認為這種想法不可能被接受,也不可能被認同,因此必須改以其他辦法行事。而在這次會晤中,我們將確定,未來的日子裡與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

此外,我們也排列好優先順序:停止軍備競賽,尤其是核武方面。

再來是與西方各國關係正常化、在合理期間,從阿富汗撤軍、尋求調解地區衝突、結束與中國的對立。

一定要先從美國著手

我們一致認為,這些改變,一定要先從美國著手。

美國是超級強權、西方世界的領頭羊,假使美國不點頭,任何改變東西方關係的嘗試都是徒勞無功。

1980年代初期,蘇聯與美國關係有2個主要特徵:幾乎完全不存在互信,以及軍國主義在議程上佔據主導地位。

而這2個特徵,在談判過程中所帶來的後果,只能勉強控制軍備競賽,還有為談判各種武器的發展設立上限,儘管這上限高到不可思議。

蘇美兩國因為無法互信,加劇軍備競賽,軍備競賽又讓互信變得更低。

想擺脫1970年至1980年,兩國陷入的惡性循環,簡直難如登天。因此在「改革重組」後,雙方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以限武和裁武為首要核心議題。這些議題關乎到能否改善蘇美關係。

延伸閱讀

俄羅斯開戰12個大國藉口!烏克蘭擁天然氣親歐談北約打臉普丁

1991年4月16日,戈巴契夫訪問日本,日皇及皇后(今已為上皇與上皇后)歡迎。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91年4月16日,戈巴契夫訪問日本,日皇及皇后(今已為上皇與上皇后)歡迎。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當時,我們希望在與美國總統的第一次峰會中,把我們主要議程上的所有問題「放到檯面上」。

畢竟,兩國領袖已經6年不見了!雙方不知不覺累積太多問題與矛盾,有時僅僅是點小誤會,若不當面會晤,是不可能化解的。

1989年7月,戈巴契夫與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於巴黎愛儷榭宮草坪散步。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89年7月,戈巴契夫與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於巴黎愛儷榭宮草坪散步。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會見雷根總統的必要性,對我和所有蘇聯領導人來說,都無庸置疑。

我們也知道,雷根同樣期待這次峰會。但在美國政權體制和其國內環境下,有一些人千方百計阻撓蘇美峰會,甚至不惜在媒體上發布假新聞、或恫嚇性的言詞。

例如,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就在阻撓蘇美峰會這一點上,簡直可說是熱心過頭。

1989年12月1日,戈巴契夫在梵蒂岡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會面。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89年12月1日,戈巴契夫在梵蒂岡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會面。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即便我們已經議定峰會的日期和地點「日內瓦」,但反對派人士仍不打算罷手。所幸雷根總統未被他們說服或挑撥成功,光就這點來說,就是一個好兆頭。

但細節是這樣:美國人透過外交渠道轉達,他們認為沒必要在談判有結果後,特別發表聯合聲明。

1990年6月2日,戈巴契夫婦與美國布希總統夫婦在美國大衛營。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90年6月2日,戈巴契夫婦與美國布希總統夫婦在美國大衛營。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1989年9月11日,柏林圍牆終於倒下。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圖/1989年9月11日,柏林圍牆終於倒下。資料來源戈巴契夫基金會。好優文化提供。

據他們所說,聯合聲明基本上,只是種表面修辭或善意說法,談判結果終歸需要簽署具體協議。

如果協議簽不成,那兩國領袖相約碰面,相互了解,也不失為美事一樁。

我們對此並無異議。為了峰會我們認真地準備,全盤研究要提出的立場與措辭。

延伸閱讀

遊客惡搞俄羅斯「普丁頭」巴黎博物館撤蠟像擬改烏克蘭澤倫斯基

書籍《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蜕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好優文化提供。圖/書籍《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蜕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好優文化提供。

本觀點文部分擷取自《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蜕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書摘資料,好優文化出版。

作者介紹|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巴契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1931年3月2日-至今

前蘇聯政治領袖、199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為現今為數不多,仍在世的冷戰時期國家級領導人。

歷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也是唯一一任民選總統。

戈巴契夫擔任總書記伊始,即在蘇聯內部大力推動各項開放改革政策,但蘇聯也於其在職的6年的9個多月中,隨改革深化而弱化,經冷戰終結而解體,15個加盟國先後獨立,他無力回天,黯然下野。

儘管如此,戈巴契夫為蘇聯播下的和平種籽,在多年後仍持續在歐洲、甚至世界政局上發揮其正面影響力。

卸下總統職務後,他創辦戈巴契夫基金會及國際綠十字會,致力世界和平及環保工作。

著有《戈巴契夫冷戰回憶錄──蜕變中的世界,從舊冷戰到新世紀的危機》《廿世紀的精神教訓》(與池田大作對談錄)《新俄羅斯》等書。

譯者介紹|裴凡強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投書人物國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俄羅斯前身蘇聯轟炸過台北!投280枚飛彈毀松山飛行場如烏克蘭
烏俄戰火起,兩個「被宣佈」獨立的國家人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怪「人肉盾牌」阻頓巴斯解放?俄國營電視台:烏克蘭戰爭不存在
書中城市

書中城市

城市中的迷途小編,介紹各種和城市主題有關的實用書訊。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