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時間:2018年7月17日 】
麵食文化在台灣十分興盛,麵館何其多。但2018年5月初,在台北市東區忠孝商圈巷內開幕的「老媽拌麵關廟麵專門店」,卻格外吸引外界關注。
原來,這家麵店就是快煮麵品牌「老媽拌麵」所開設的第一家實體店面,甚至還吸引國內知名企業力麗集團投資。
開幕當天,力麗觀光董事長蔡宗易、力麒建設董事長郭淑珍、力麗集團董事長郭銓慶都親臨剪綵。
總計力麗集團旗下的力喜網物、力麗觀光投資持有老媽拌麵51%股權。當年,他們正規畫用代理加盟方式進軍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亞洲地區,以推廣台灣特色麵食,並設下3年內拓展至30家目標。
圖/老媽拌麵經歷過食安風暴,業績一度慘到一個月僅剩150萬,後來再創佳績,後來還和力麗集團擴展起麵店,經營實體通路。陳之俊攝。
由於現代人厭倦外食,開始喜歡在家簡易下廚。麵條、調味醬包統統幫你準備好的「快煮麵」,自然取代「泡麵」成為市場新寵。近10年業者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
從堪稱帶動熱潮始祖的阿舍乾麵,到曾拌麵、Kiki拌麵、鋒味拌麵、真麵堂等,就連全家便利商店都跨足推出真食好麵。
其中,老媽拌麵並非新面孔,它早在10年前便看準這波趨勢市場。
從網路銷售起家,「老媽拌麵」2013年10月創立,隔年4月,一項網路泡麵評選榜,斗大標題寫著「老媽擊敗阿舍」,瞬間讓老媽拌麵知名度大開,連續寫下單月營業額破1000萬元的熱銷量,累積銷量突破5000萬包(碗)。
因多次入選網路評比,名氣響亮,老媽拌麵7成均外銷,在大陸及香港特別受到歡迎「香港人買很多,都是一箱箱寄過去,還有專門的代購業者」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榮昌分享,老媽拌麵幾乎成為台灣辦手禮代名詞。
圖/老媽拌麵也遭受過食安風波,業績一度慘淡。陳之俊攝。
然而2014年9月,國內爆發頂新油品風波,老媽拌麵也有一款誤用了違規油品。
當時,陳榮昌選擇全品項回收,全額賠償給顧客,光退費就損失700多萬。最慘時,一個月僅剩150萬元的業績。
他坦言,直到2017一整年,業績才超過6000萬,雖然比2016年大幅成長5成,事實上,仍不及創業初期,年銷量破億的紀錄。
走過網路爆紅,油品食安風暴跌了一大跤,陳榮昌創業初期就歷經大起大落,彷如洗三溫暖。促使他更重視,如何走出與其他快煮麵品牌不一樣的路。
學生時代讀的是廣告設計,退伍後做過設計工作,他還跑去當夜店活動企劃,開過餐酒館、泰式餐廳和麻辣火鍋店。陳榮昌自認學歷不高,只喜歡吃,所以跑來做吃的「但前幾次開餐廳都不算成功,繳了一堆學費」他笑說。
愛美食的他,一次偶然機會,因為餓了,隨手拿起店內醬料拌麵來吃,沒想到味道出奇的好,還大受同事歡迎,成為他創立「老媽拌麵」的起點。
而取名「老媽拌麵」,為的是訴求親切感,希望勾起每個人心目中「媽媽的味道」。
圖/老媽拌麵執行長陳榮昌下定決心,要將關廟麵塑造成台灣有特色的麵。陳之俊攝。
想到日本麵食,會想到烏龍麵、蕎麥麵,但台灣似乎缺乏代表性的麵食,於是陳榮昌立下目標,要將「關廟麵」塑造成具台灣特色的麵。
創業前,他跑到台南多家關廟麵工廠去洽談,從7、8家業者中,盲選挑出合作廠商。過程中,一堆業者都勸他不要做,因為當時阿舍已經走紅,後進者恐難以競爭。
但陳榮昌沒有因此退卻,面臨愈來愈多的競爭壓力,他堅持「老媽拌麵」有自我優勢,醬料包就是其祕訣。
醬料包全都自製,在汐止設中央廚房,有自家的研發團隊「甚至連麻油都自己做、辣油自己煉、辣椒也自己炒」。
他聽過有同業是交給工廠代工、使用調和香料,不過他強調,自家醬料是用瓦斯、鍋子炒出來,才能色香味俱全。
以辣油包為例,10多種香料食材都完整寫在包裝上,不怕顧客比較。
對於自家醬料包信心十足的他,敢於不走低價策略,一袋定價145元,比當時的同業,約莫高出1成左右。
圖/陳之俊攝。
外包裝上,老媽拌麵則走精緻風,採用手繪的視覺設計,畫出復古老麵攤,以做出市場區隔。
更從一開始,老媽拌麵就推出可提的外袋設計,訴求的正是拌手禮市場「後來大家都學著做了」他驕傲地說,不少人都視老媽拌麵為「拌麵界2.0」開創者。
如今,陳榮昌再將虛擬通路的經驗,走向實體通路,攜手力麗集團擴展起麵店,將目標擴及海外。能否超越當年爆紅巔峰?他戰戰兢兢。
消費者喜新厭舊是常態,快煮麵市場會紅多久,沒有人知道。與其擔心消費者變心,選擇主動出擊的業者,才有機會再度從競爭洪流中勝出。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4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