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第二人口大城臺中一再獲得民調評選為宜居城市,黃文彬正如同空間定位規劃的魔術師,光是推動「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就將綠化深入居家陽台,讓建築不只是建築,而是成為一棵大樹、一座森林,捲動企業共同打造綠化城市。
圖/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黃文彬堅信「設計的靈魂來自生活,而創意的靈魂就是美感」,以建築為載體醞釀出更有溫度的城市。(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宜居城市」該有哪些衡量關鍵?黃文彬指出,滿足人生理想與夢想需求、生態與產業建設並進、文化與科技共存的城市,才能安身立命,足以稱為宜居城市。
營造宜居城市,長遠目標及執行力不可或缺,黃文彬從國際格局、永續城市的角度出發,制定臺中市國土計畫,研議幸福宜居城的生活面、智慧機械之都的生產面、韌性共生城市的生態面、展現健康活力城鄉連結的生機面,如此「四生一體」就像四平八穩的基座,串聯與縫合山、海、屯、市四大區塊。
脈絡相承,黃文彬2019年創新推動訂定「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帶動嶄新建案的都市美學設計上軌道,宜居綠建築蔚為顯學,迄今已有4案取得使用執照,其他通過核准的上百個建案也將陸續落成,喬木綠化取代岩石、玻璃帷幕外觀,帶來森呼吸的優質生活,甚至,盧秀燕市長命名「好宅」的社會住宅也同是綠色宜居、幸福花園的基地。
圖/柳川是臺中市區重要的河川之一,以自然、生態、低衝擊設計,加強綠色工法整治,藉由污水截流改善水質,是市區首座永續性生態工法開發的景觀河岸,日夜風貌各有不同。(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在此同時,為因應都市高溫、極端氣候的衝擊,黃文彬採行「引風、增綠、留藍」治理策略,落實綠色低碳城市,為都市降溫退燒。
「引風」,如訂立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理念是將「基地通風率」作為評估指標,在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審議機制研訂留設廣場與街角等開放空間、沿街退縮人行步道、擴大建築物棟距、縮減建蔽率、提升複層式露台等綠化面積、做好基地透水與保水,順應都市地區內有8條由北向南流動河川的地理特色,引入城市風廊概念,管制通風率,把熱氣帶走。
「增綠」鼓勵綠建築、宜居建築設施、種樹,統計現有96件宜居建築基地的固碳量即高達7.5萬公噸以上,可加碼創造1.5座文心森林公園,又如「臺中之心計畫」串起7座公園與7條園道,形成友善的微笑生活曲線,市民願意出來走走、在樹蔭下乘涼,紓解壓力很有感。
筏子溪、綠川、柳川、葫蘆墩圳等都市河川水道的「開蓋」規劃,展現「留藍」典範,以往因加蓋用作停車用途而消失的水景,重回民眾視線,而創新的整治工法具永續性,幫助排水防洪,水岸景觀與生態棲地共存,透過藍帶傳導風廊,市民得享親水休憩的涼爽樂趣。
圖/綠空鐵道以臺中火車站為中心,將饒富歷史人文的舊軌道劃分南北段,打造為城市中的新散步綠道,也讓旅客愜意中認識自1908年保存至今的歷史痕跡與見證城市光華。(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發動都市設計審議的引擎,臺中都市美學有目共睹,獨擁日本伊東豐雄的臺中歌劇院總共9件榮獲普立茲克獎的建築大師經典作品,市容景觀魅力無法擋。
黃文彬舉例,欣賞綠空鐵道軸線,可從中品味舊城區的歷史軌跡與文化底蘊;夜間意象也型塑美感,比如臺中捷運「大光環計畫」選定7個場站,賦予獨特主題及顏色,例如磚紅色的「風華之光-南屯站」,回顧最早開拓區歷史而發思古幽情。
「老建築是城市的記憶,而自然風光是城市的靈魂。」實現「居者有其屋」、「花園城市」願景的「新加坡城市規劃之父」劉太格如此說,「城市規劃師應具備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藝術家的眼」,規劃者要有百年的眼光、宏觀的計劃、挑戰繁瑣法令的決心。
都發局定10月19日舉辦臺中城市治理論壇,邀請劉太格交流城市規劃經驗,黃文彬透露,自己深受劉太格啟發,決意打破繁多法令的綑綁,推出臺中宜居建築相關辦法,為280萬人口聚焦創新、永續的美學城市,人本人宜,心嚮往之,「富市臺中.宜居首都」接軌國際。
對於劉太格形容「城市是生活的機器」,機器完善之後再來追求美,黃文彬更浪漫些,堅信「設計的靈魂來自生活,而創意的靈魂就是美感」,城市除了運作有效率,還要發揮靈活的機能性,美感同行:「讓臺中像歐美國際城市那樣新舊包容,處處傳遞熨貼人心的美感綠意,逐年煥發新氣象,價值昇華,教人仰望天際線也『WOW』驚艷不已。」
圖/臺中市以「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鼓勵企業共同打造宜居建築、營造綠色城市,目前累計種植樹量約可創造1.5座文心森林公園。(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提供)
「2022臺中城市治理論壇」一探國際與在地觀點的交流,共同讓臺中更美好
https://event.gvm.com.tw/202210_taichung/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