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晝之夜自2002年緣起於法國巴黎,台北自2016年響應,秉持著「跨夜舉辦」「免費參加」和「公民參與」的3大精神,提供民眾親近藝術和這座城市的場域。
而2022年的白晝之夜限定活動,帶動了約46萬人次走入士林地區,同時網站藝術企畫,也吸引近147萬人次瀏覽。
但事後有網友在Dcard發文,直指今年活動完全沒有白晝之夜的精神,整體活動根本像「士林夜市振興計畫的商業活動」。
他指出,活動不僅人潮擁擠、動線規劃差,作品也沒有任何指示牌,讓很多第一次參加的人對白晝之夜印象很差。
圖/取自「台北市文化局」官網。
原PO提出,白晝之夜的精神在於「文化、藝術、歷史與民眾參與」,可現場缺點卻多到叫人失望。
像是作品缺乏、動線規劃不佳,擠成一團的民眾,只能在被移開的柵欄空間裡進出,連科教館的內部指示牌都嚴重不足,接駁車停靠站點及班次甚至很不清楚。
不僅如此,原PO還提到,士林官邸區、文林路後半段到加油站的位置非常塞,直呼「到底為甚麼要在那邊辦演唱會?」「動線真的很卡,在人群中真的太熱太累了」害人頻頻錯過其他表演藝術者的演出。
另外有網友在PTT批評,從劍潭走到士林再到官邸,人潮眾多,3個小時根本都在「看人頭」,館內民眾也爆滿,有預約的人也進不去,展品更非常少。
還有網友氣到進一步補充,官邸公園基本上就是「百鬼夜行」,作品很不明顯,搞得像「萬人尋寶遊戲」。
而其他網友則紛紛回覆「完全同意!這屆到底發生什麼事」「唉…這次真的超爛,好懷念2017那次,辦得最好的一屆」「住在附近,覺得相當困擾」「人太多品質就下降」。
圖/取自「台北市文化局」官網。
針對批評,文化局表示,2022年白晝之夜為邀請民眾走入士林街頭,特別規畫了4大展區,民眾非常熱情、參與踴躍,不論是開放性空間或是室內場館都湧入相當多的人潮,推估應是疫情過後及活動品牌累積的效應。
至於動線不佳,文化局回應,白晝之夜採分散式展場設計,帶領民眾在遊走間,重新觀看、認識城市各個空間角落,並透過現場工作人員、指標系統、宣傳摺頁及結合網站「數位地圖」「自訂行程」等規畫引導民眾遊逛。
同時因疫情不確定因素,2022年活動整合現場與線上體驗,無法到現場的觀眾也可在線上體驗精彩活動。因此針對各界的指教建議,文化局日後都會繼續改善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