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為何蛻變?從基隆經驗看城市治理

基隆為何蛻變?從基隆經驗看城市治理 圖/人口僅有36萬的基隆過去總被稱為悲情雨都,如今已轉骨重生為日夜皆有活力的臨港城市,更在「2022基隆城市博覽會」創下一天近10萬人造訪的紀錄,成為北台灣的亮點城市。
日期:2022-12-15

2014年,林右昌成為基隆有史以來最年輕、得票數最高的市長,他承諾與市民找回「台灣起點城市」的風華、光榮和自信。基隆當時的條件並不好,城市又老又小、市長滿意度總是吊車尾,想要翻轉墊底宿命並不容易。但林右昌以八年的時間,帶著基隆擁抱限制但不被限制,開拓蛻變的路徑。

援引國際城市 打造基隆專屬未來都市想像

林右昌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是全台首位都市規劃背景的地方首長,他的所學不僅成為他治理城市的底蘊,與他系出同門的基隆市府都市發展處處長徐燕興,更是他在翻轉基隆的關鍵軍師。

以「城市治理」概念出發,林右昌與市府團隊花了八年、2922天,用行動寫下無數的「基隆經驗」。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擺脫灰暗、憂鬱的刻板印象,許多人甚至說:「基隆這個睡美人,終於被喚醒了。」林右昌(左5)與徐燕興(左4)同樣具有改變社會的熱血,更有都市規劃的專業背景,更透過行動凝聚市府跨業務團隊與地方團體的共識,成為基隆隊的一份子。圖/林右昌(左5)與徐燕興(左4)同樣具有改變社會的熱血,更有都市規劃的專業背景,更透過行動凝聚市府跨業務團隊與地方團體的共識,成為基隆隊的一份子。

從空間來看「基隆有山、有海、有港、有河,95%的腹地都被劃為山坡地,依當年法規規定是翻修困難,嚴重影響市區土地開發…」林右昌說:「這些自然環境在過去成了制約發展的理由,我卻認為都是替失敗找藉口。」以專業來看,基隆的土地是因劃分之初受限於技術、設備等原因,因此多以天然地界判斷「山坡地」與否,以致市中心的重要地段多被劃成山坡地,而依據2017年的建築法規定是無法重建更何況是開發。因此他一上任便向農委會申請解編,挑戰全國一致性法規的侷限,順利在2018年5月生效,增加超過180公頃土地的開發空間。

再進一步從城市發展來看,「臨港城市是與世界連結的窗口,基隆的發展是台灣以及世界上許多城市的縮影。」尤其臨港城市多富有實驗精神,林右昌舉例荷蘭阿姆斯特丹、英國倫敦、芬蘭赫爾辛基、日本橫濱都是從海洋歷史中找到基因,打造以海洋為主體的定位。

台灣是海島國家,但過去長年禁海,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重視海洋主體與相關政策,以致在組織與行動方案等面向都缺乏更足以辯證與優化的願景規劃。(圖為基隆潮境海灣節)圖/台灣是海島國家,但過去長年禁海,直到20世紀初才開始重視海洋主體與相關政策,以致在組織與行動方案等面向都缺乏更足以辯證與優化的願景規劃。(圖為基隆潮境海灣節)

善用城市資產 基隆立穩「台灣起點城市」關鍵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一個繁榮城市的存在和發展,從來都不是具備所有絕佳條件,」林右昌強調。

基隆怎麼辦到的?

「城市治理」絕不只是硬體建設,而是得從歷史、空間、社會等面向思考,「想像基隆之於臺灣、世界的定位是什麼?」就會瞭解打破行政疆界的重要性。

尤其基隆想要改變作為臺北都會區的臥房城市刻板印象,找回地方自主性,發展自己的城市特性。此外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危機、宜居的15分鐘城市規劃、地方創生與政府的協作、後疫情與Web3.0時代的定位等,林右昌的行動可謂大刀闊斧。

「我們從不把基隆只是當成基隆看,而是擁有近一千萬人口的大台北首都圈裡的一份子。」林右昌在任內積極推動的基隆捷運、基隆台北間城際快捷公車及社會住宅,都是將北北基桃視為首都生活圈來規劃,「台北市的社會住宅不一定要蓋在台北」,如果能促成北市社宅與基隆合作,蓋在捷運離開台北後的第一站,土地取得與成本的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在全球邁向區域競爭力的時代,城市治理思維必須以區域發展作為目標,圖為基隆河河谷廊帶再生發展策略計畫空間定位示意圖,期待藉此凝聚北北基桃近千萬人的首都圈發展共識。圖/在全球邁向區域競爭力的時代,城市治理思維必須以區域發展作為目標,圖為基隆河河谷廊帶再生發展策略計畫空間定位示意圖,期待藉此凝聚北北基桃近千萬人的首都圈發展共識。

此外以國家海洋門戶的定位打造國門廣場;興建結合港城丘特色與需求的基隆塔、西岸山城引進太平青鳥等建設,讓基隆轉身成為有活力又浪漫的雨都。

《未來城市備忘錄:從基隆治理經驗看台灣》,這是一本籌備八年,為台灣未來而寫的備忘錄。從基隆出發,但不只聚焦基隆的蛻變,而是從基隆過去的歷史背景、如何面對困境、走過蛻變之路,到如今因應後全球化時代,基隆與台灣、亞洲甚至全世界的關係,藉此找出未來城市擘劃的願景,作為其他城市的參考指引。

基隆市政府觀察到地方創生的觀念發酵,讓年輕人更普遍關注、有意願投入在地發展,因此重啟社區規劃師的功能,並與地方意見領袖合作,發揮「共創」的意義。圖/基隆市政府觀察到地方創生的觀念發酵,讓年輕人更普遍關注、有意願投入在地發展,因此重啟社區規劃師的功能,並與地方意見領袖合作,發揮「共創」的意義。

基隆面對限制但不被限制,從灰暗的雨都變身一天吸引10萬人造訪「城市博覽會」的魅力之都,林右昌笑著說:「經過這八年,基隆經驗已經成為城市治理的教科書;城市治理中的疑難雜症,幾乎都可以在基隆找到解答。」

 對於離開市府,有什麼罣礙嗎?林右昌露出溫暖而感性的微笑,說:「城市進步不應該被時間所限制。市長任期有限,但城市的進步將會持續進行,基隆亦如是。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永續基隆市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