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源家族在大溪時期,便已在板橋設立一座名為「弼益館」的建築,方便收取佃租。
當林國華、林國芳兄弟確定要轉移據點落腳板橋後,於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在弼益館旁邊大興土木,建造供家族成員起居使用的三落大厝,自此開始了龐大的枋橋城建造計劃。
圖/畫家所繪製還原的清代枋橋城一景。取自臉書「枋橋文化協會」。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6年)枋橋城竣工,城內除了有林本源家族的宅邸外,各類商行林立,還陸續修繕了慈惠宮、接雲寺等當地信仰設施。石砌的城牆上設立銃樓,牆外亦有公館溝權充護城河,且聘請武師把守城門,以因應泉州人的侵擾。
枋橋城的建立,比日後清朝官方主導興建的台北城還早了二十八年。雖然枋橋城的規模僅有台北城的四分之一,但五臟俱全、應有盡有,而且完全憑藉林本源家族富可敵國的財力,要說是一方諸侯也不為過。
林本源家族建立枋橋城,也不僅僅是防範泉州人,更重要的是根本解決漳泉兩個族群之間的扞格。
林本源家族的族長林維讓用心良苦,先是將自己的妹妹嫁給泉州人領袖莊正,再於宅邸旁邊興建「大觀義學」,並延請莊正主持,提供漳泉子弟免費教育。
圖/枋橋城初建時,曾有一場大規模的漳泉械鬥。紛爭結束後林本源家族修建迪毅堂,用以祭祀奮勇戰死的武師。普通人攝影。
在林維讓的一連串努力下,不僅成功讓漳泉之間的仇恨得到和解,還讓枋橋學術風氣日盛。有清一代,歷年科舉考試中,枋橋共出了兩名貢生與十九名生員,僅次於當時北台灣首屈一指的商貿中心艋舺(今日的萬華)。
到了日治時期,枋橋城因為都市計劃而遭到拆除,僅剩下林本源家族宅邸的三落大厝,以及光緒年間建成,俗稱「林家花園」的江南園林建築群留存至今。
近年新北市政府大力推行「府中雙城」計劃,連結府中商圈與新板特區,強調新舊融合,也讓枋橋城的光輝歷史重新被大眾所注意。
由於枋橋城的西部必須依循公館溝的流向設計,因此整個城池的輪廓大致呈現出五角形的奇特樣貌。這也讓人想到位於日本福井縣,作為現存十二天守之一的丸岡城,圍繞其天守的內堀(護城河)也同樣是五角形。
圖/甜點「內堀五角形水羊羹」。取自「丸岡城天守を国宝にする市民の会」網站。
為了凸顯這樣的特色,以推廣丸岡城為重點目標的在地居民組織,其經營的咖啡廳「城小屋maruko」順勢推出了甜點「內堀五角形水羊羹」,在當地一時蔚為話題。
即便過去的枋橋城,今日絕大部分都成了密密麻麻的公寓大廈。但或許可以提取其中有趣的元素,進行各種腦洞大開的創意發揮,用更加貼近年輕人且吸引大眾眼球的方式呈現,未嘗也不是一種迂迴推廣介紹枋橋城歷史與魅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