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肢體語言和肢體接觸,都是人際溝通技巧中強而有力的重要一環,如哈佛教授暨心理學家Amy Cuddy所研究,說話「方式」往往比「內容」更重要,無論是態度到姿勢動作,都高出言談65%到93%的影響力,因此哪怕只是輕拍一下對方肩膀、手臂或牽起手,都可能產生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連結。
其中「握手」這件事,尤在政治人物的社交行為中最為顯著,特別是刻意在媒體記者的鏡頭前「表演」,對他們來說根本家常便飯。
但為何「握手」一定要長達7、8秒,不簡單3秒就好?針對這點,英國鄧迪大學(University of Dundee)心理學博士納吉(Emese Nagy)特別指出,政治人物每次刻意握手超過3秒鐘,很可能是為彰顯個人權力,進而使對方感到「焦慮」。
圖/2022年美國總統拜登(右)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左)會面引發全球關注。取自達志影像。
因為研究團隊執行研究時觀察到,受測者在被介紹給研究人員時,若握手超過3秒,他們的互動不僅減少,笑容也跟著尷尬而黯淡,甚至產生莫名不安;反之握手不到3秒,受測者雖然笑容也慢慢退去,但明顯感覺較自在。
因此納吉認為,握手問候固然重要,能建立更深遠的關係,但在政治圈來說,表面親切和善的的溫暖手勢,有時也可能成為壓制對方、提高權威的負面手段。好比美國前總統川普,每每與他國領導人握手時,時間都超久,最高紀錄還來到了13秒。
圖/北韓國家主席金正恩(左)與美國前總統川普(右)。取自達志影像。
又進一步留意,不少政治人物還會在握手後,「輕拍」對方的肩或手,其實這麽做也暗指「位尊者對位卑者的關注與讚許」,就像長輩鼓勵晚輩的心態,即使這個行為並非刻意,但的確不自覺透露出,自身地位比對方高一大截的想法和心思。
圖/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左)與現任台北市長蔣萬安(右)進行市政交接時,柯文哲雙手動作也非常多。台北市政府提供。
但其實在任何社交場合,萬能的雙手還是對人際關係幫助相當大,因為哈佛教授暨心理學家Amy Cuddy透過研究也得知,握手時,只要微笑並直視對方雙眼,身體完全正朝著對方,手掌緊密接觸手掌,那他人記住你的可能性將高出2倍,友善程度也隨之升高。
此外科學家也證實,人類大腦存在一處「布洛卡區」(Broca’s area),能讓我們說話更加生動,一邊揮動雙手的話,活躍反應還會更加明顯,顯示講話和手勢密不可分,手的渲染力不只更吸睛,還可輔助主講者表達更順暢,有效增進思考的靈活度與話題延展性。
圖/NVIDIA(輝達)的創辦人黃仁勳。張智傑攝。
如同天底下所有面試者與簡報者,儘管準備內容做再充足完美,少了肢體語言的自信、自在和熱忱態度,那還是很可能會導致對方感到無趣、沒什麼印象,甚至不想再聽下去。
因此善用雙手無疑是「領袖魅力學」的一環,想展現大將之風,雙手老是緊握麥克風的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可能就是個反教材。
儘管他每次雙手都緊握麥克風,感覺十分誠懇,渴望獲得選民支持,但同時間也表現出自己的不安、對自我不認同、內心有所防備,不知手該擺哪好,又深怕讓選民失望等緊張情緒,如此反而會害得自己在公開亮相、發表談話時形象扣分。
圖/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賴永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