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抵達五寮國小,就可以看見以竹子和竹筍為裝飾的校門口,配上翩翩飛舞的蝴蝶與講著客家話的孩子們,讓人不禁期待著進入校園一探究竟。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在五寮國小有五大角色,分別是解說員、小書蟲、小主播、小記者、小導演,他們將學校課程結合社區特色資源,再搭配行動學習、創課程式等關鍵能力來行銷自己在地的文化,成就了新北市獨一無二的自然生態科技人文小學喔!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五寮國小到底都在做些什麼吧!
五寮國小以「素養導向教學為主軸、行動學習為策略」,提供學生全方位的學習體驗與成長機會。學校配有先進的現代化設施,如多媒體教室、電腦實驗室、科學實驗室等,除了提升教學效率,也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為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圖書館內藏書也相當多元,各類書籍一應俱全,還會定期舉辦閱讀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除了硬體面,學校擁有專業且富含教育熱忱的師資團隊,致力於給予學生最完善的教育。以「提升孩子們的溝通能力、啟迪孩子們的多元智能、發展學校創意特色課程」為目標,學校開設許多體驗課程,包括武術、程式樂高、攝影與微電影等等。
此外,還提供多樣化的學生服務,包括心理輔導、學業指導、生涯規劃等等,全方位關愛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在學校的支持下,學生能夠發揮個人潛能,培養綜合素養,為未來的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在這充滿青山綠水的校園中,五寮國小十分重視生態教育。鼓勵學生瞭解不同生態系統的運作,認識動植物的生態特性。學校設有小農園「歪歪農場」,強調「親手做」,讓學生們體驗從種植到烹調的完整過程,感受土地的耕耘與收穫,也發展出簡單的耕食技能。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這樣的教育體驗,不僅增進了學生的自然親近感,也提高了他們的生態觀察與環保意識。
藝術教育在五寮國小同樣佔有重要地位。相信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因此提供了豐富多元的藝術課程,包括美勞、音樂、舞蹈、戲劇等領域。透過藝術的表達,學生可以盡情發揮創意,展現個性。藝術教育不僅是學習技巧的過程,更是學會欣賞與表達的過程。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在這裡,五寮國小鼓勵學生發掘自己的興趣,培養對藝術的熱愛,並舉辦各種藝術活動和展覽,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啟發他們的藝術潛能。
為了更好地將生態與藝術融合,也特別設計了一系列獨特的課程與活動。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例如「竹藝」課程,取材自五寮在地孟宗竹及桂竹,透過學生創作將竹子變身結合風鈴功能的實用花器,用大自然的素材進行藝術創作,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也增進了對環境的感知。
五寮國小堅持融入地方文化於教育中,通過課程、活動、節慶等形式,讓學生們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價值。這不僅有助於傳承當地文化,更能激發學生的自豪感與歸屬感。
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辦社區關懷活動,例如掃街、垃圾回收、社區清潔等,讓學生親身參與社區服務,從小培養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同時,學校也邀請社區的長輩來校進行交流,分享他們的經歷和智慧,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了不同年齡層之間的溝通與融合。
另外也有與政府機關合作,推動「客家魔法學院」課程,結合客家形象商圈,在當地大力推行客家文化教學,希望打造客家文化教育的搖籃。穿起傳統服飾,學客語、唱山歌、搗麻糬、吃板條,藉由活動體驗引發興趣,增進對文化之認識,傳揚精神。
儘管五寮國小已經努力透過實驗教育和翻轉教學的方式改善偏鄉教育,並致力於培力學生,但仍難以克服教育資源不均的問題。
相較於城市地區的學校,五寮國小依然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支持,使得學校難以充分運用資源來改善學習環境,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
此外,地理位置帶來的限制也造成學生在上下學的過程中耗費更多時間和精力。交通不便更加限制了學生外出探索不同文化、接觸多元觀點的可能性,這進一步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成長。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上述提到的問題也影響到在地教師的專業發展,因為缺乏培訓機會,使得教師難以持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這對教學品質和學生學習成效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偏鄉所遇到的問題是相互關聯的,需要更多人和力量的支持,才能使五寮國小越走越遠,走得越來越好。透過社會各界的關懷和支持,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讓偏鄉學生也能享有平等且優質的教育機會,為他們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
五寮國小在善加融合當地文化並維護生態平衡方面做得相當出色。透過與社區的緊密合作,學校成功創造了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學習環境。
然而,若能進一步擴大概念,將美學納入社區公共建設的設計中,將五寮的特色與傳統更直觀地體現在整個社區中,將有更大的成效。
圖/大美生活提案所提供。
這樣的美學設計不僅能促進人口流動和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將這種美感文化浸潤到五寮孩子的DNA之中。這將使他們更能在這裡盡情綻放自信和創意,並為整個社區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這樣的美學環境不僅是學校的獨特資產,更是整個社區的驕傲,讓五寮成為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
本文為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