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台北過去,台灣首都上一個重大文化建設,居然必須回朔到1980年代的兩廳院,據文化部長史哲的說法,當時在威權政治環境下,兩廳院70億的興建預算幾乎已經決定台灣文化的高度,所有功能性都成了命定、無法改變的投資。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但台灣擁有最珍貴的民主自由,也具備族群共榮、多元文化的包容性,這樣致力成為國際城市的台北,怎麼能少了創作自由、不限能量的文化場域作為呼應呢?就這樣,舊空總這一塊位於台北蛋黃區、總統府周圍的寶地,逐漸成為台灣人期盼本土文化再次站上里程碑的共識。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於是自此後,台北提出閒置、舊空間的活化再利用,不僅打算從2023臺灣文博會打開主展區「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讓古蹟修復中的工地鷹架,跟著轉換為聲光藝術裝置「Working in Progress X 鷹架GPU」,並搭配FOCA雙馬戲篷,以科技裝置帶入表演藝術匯演,藉由老空間的華麗變身,激發出民眾多元想像。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同時,空總還融入主題館、地方館、藝術銀行、戶外藝術裝置、傳統竹工藝挑戰建築等跨領域實驗創作及科技體驗,讓歷史悠久的文化殿堂,以耳目一新的設計美學面貌示人,賦予觀眾更澎湃的感官能量,以跨界、重組、協作的精神,引動下一波文創趨勢,堪稱是有史以來,最精緻、最客製的國家級文化饗宴。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另外,為了讓全台都看見首都未來文化發展的機會,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花博爭艷館、松菸和台北機廠等地,也都將成為「活的鐵道博物館」,從9月26日起為期10天,帶來超過540家文創品牌、IP授權商展,以及逾百場表演藝術匯演、走讀、論壇、工作坊和講座活動,精彩內容簡直讓參觀遊客目不暇己。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其中,像是松菸的台灣各地風土的地方主題館,就以生態學「野化論」為詮釋主軸,設計跳浪穿山、跨域盛典、野化推手及野生捕貨等4大展區,並邀集百家工藝品牌,藉由「島嶼.旅物選」的主題,運用台灣山海及城市,結合信仰、風土民俗等地方特色,以選物概念出發,讓台灣傳統工藝與創意潮流迸出新火花,重新呈現現代生活的工藝之美,也榮登「史上最好買」的文博工藝展場。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同時文化部也強調,空軍總部佔地超過7公頃,擁有無與倫比的美麗古蹟和綠化場地,因此自2012年空軍總部遷址、2018年文化部接手成立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後,空總如何透過景觀改造、卸除圍牆,對外開放舉辦藝術與科技展演等,都引起各界對空總未來的無限構想。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所以這一次,展覽非常希望打破過去,國家建設多由上而下、單一方向進行的框架,讓文化權利主體的「民眾」,透過實踐大學設計學院VISION BASE策展的《打開空總 X AI 多重未來》展場,運用AI技術輔助與9大虛擬AI人物引導,理解舊空總基地的歷史更迭與空間背景脈絡,以互動方式勾勒設計空總多重未來的可能性,創造屬於自己的空總建築,打造未來世代對藝術文化的探問空間。
不僅如此,2023臺灣文博會也首次挑戰跨出單一縣市的地域限制,讓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熱蘭遮博物館等5個副展館,隨主場活動搭配策展,形塑出台灣面對國際和豐厚藝術能量的園區載體,因此想飽覽台灣文化佈局,藉由身體力行聯手推動首都城市發展的民眾,務必把握這個難得機會,10天活動一次看個夠。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最後史哲不忘提及,文化部在行政院長陳建仁、副院長鄭文燦及相關財主單位支持下,2024年也將迎來史上最高近300億的預算,因此未來文化部不僅會積極爭取各項計畫,其中文化黑潮計畫也定能更全面照顧到藝術各面向,相信在這樣的新氣象下,台灣文化發展的視野必將更完整且充滿生氣。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圖/2023臺灣文博會展區一景。張智傑攝。
2023臺灣文博會懶人包!最完整參展攻略一次看
▶ 官網|FB|IG
▶ 5大展區|10大亮點傳送門
▶ 空總文化策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