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如何成為綠色宜居城市!「三個關鍵」讓都市叢林化身花園城市

臺中如何成為綠色宜居城市!「三個關鍵」讓都市叢林化身花園城市 圖/從分隔島的耐旱耐蔭植物、人行道的樹種汰換到公園的草地與樹種,綠化工程的背後是一項縝密的景觀規劃。
日期:2023-11-09

臺中市近年來發展快速,在2017年成為臺灣第二大城後,人口仍持續遷入,光是2023年上半年,淨遷入人口就超過2.2萬人,是否為「名符其實」的宜居城市,數據顯然已說明一切。

一座被喜歡、信任、居住的城市,不可能光靠舒適的氣候成就榮耀,市府團隊背後在聯合國發布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也就是近年風行的SDGs下足心力與行動,才一步步建立起宜居城市的口碑。

正處於「大建設、大發展」階段的臺中市,這幾年來,「綠地」特別讓市民有感,民眾可以帶著孩子、長輩,一同坐在中央公園林蔭草地下愜意野餐,感受四季變化;也可以騎著腳踏車,在綠空廊道上悠閒恣意地活動筋骨,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擁有喘息的空間。

能有這樣的發展,與臺中市長盧秀燕早在上任之初,強調要推動永續城市有關。市府甚至在2021年時發表「臺中自願檢視報告」,訂定城市永續發展目標,除了SDGs外,在溫室氣體管制都訂下明確的管理目標,也讓臺中近年來脫胎換骨成為一座「綠色宜居城市」,以行動打造優良的環境,不僅帶來一定的減碳成果,更進而為民眾帶來幸福的生活空間。

美人樹對環境土壤要求低、成長速度快,是常見的行道樹,在南區的健康公園更擁有全臺中唯一的白美人樹,開花期粉色花朵搖曳也成特有的路上景觀。圖/美人樹對環境土壤要求低、成長速度快,是常見的行道樹,在南區的健康公園更擁有全臺中唯一的白美人樹,開花期粉色花朵搖曳也成特有的路上景觀。

綠化有感關鍵一:綠化,種植行道樹的學問與力量

舉例來說,在臺中市建設局的努力下,這幾年來,全市21萬盞耗能路燈中,已有9萬盞汰換成LED節能燈泡,除了減碳外,一年還省下1.5萬億元電費,這也代表「節能減碳」不是口號,而是有著真正看得到的多重效益。

走在臺中街頭的人行道,來往行人會發現「人行道似乎平坦了些」。原來,臺中建設局有專業的景觀團隊,近年來積極將淺根系的黑板樹,逐年汰換成結構更完整的光臘樹或烏心石,讓人行道不再受樹木生長帶來的舖面破壞所苦。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此外,臺中市的綠化並沒有受到幅員廣大的影響,反而在與民間單位的共同參與下,讓建設變得更接地氣。

臺中市建設局坦言,在所有的綠化工程中,植樹這件事算「稍有難度」。不過,在許多民間單位的認領下,卻變得沒有這麼難了,這又是為什麼?

由臺中市民捐贈的1500株美麗山茶花樹,目前栽種在后里、豐原及公老坪等地公園。圖/由臺中市民捐贈的1500株美麗山茶花樹,目前栽種在后里、豐原及公老坪等地公園。

綠化有感關鍵二:同心,小市民也投入綠化大工程

「在城市發展快速的同時,其實無論落地深根的企業或市民,都對於綠化非常的關心。」

特別是看到市府對綠化工程的重視後,也紛紛跳出來響應,例如馨雅建設打造美麗櫻花林、孟申機械協力完成高爾夫球場等級的陽光草皮等,形成「公私協力」的風氣。進一步舉例,像住在后里區的蒔花種草達人王江仁,就主動聯繫希望可以將培育的1500株山茶花種到后里與豐原等山城地區的公園,打造特色公園。

他的初衷很簡單,看到愈來愈好的環境,希望自己也能投入其中。王江仁憑著想讓家鄉愈來愈美的心,慷慨捐出1500株山茶花,另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臺灣山林復育協會。

臺中市積極應對都市熱島效應,自110年開始與台積電合作創造綠色帶狀廊帶,創造減碳環境。圖/臺中市積極應對都市熱島效應,自110年開始與台積電合作創造綠色帶狀廊帶,創造減碳環境。

綠化有感關鍵三:共好,公私協力的永續前行

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在2020年正式認養位於南屯區的嶺東苗圃後,同時做為大肚山森林復育中心,成為一個育苗基地,目的除了復育大肚山林約60種原山樹種外,還將孕育的苗木無償提供公益用,定期送到多個縣市,讓全臺灣都可以共享資源。

從小市民到民間單位拋磚引玉,也吸引更多企業加入認養行列,光是2019年就有211件公園及道路類的認養案,面積廣達28萬平方公尺。

其中,臺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也著實成為臺中的護「樹」神山,與建設局合作改善台74高架橋下的綠化工程,至今綠化面積達1萬7,950平方公尺、長度1,725公尺,為一座座冷冰冰的灰色高架橋墩旁增添綠意,形成臺中市新的綠色奇景。

從臺中市建設局在汰換路燈、種樹增綠、植樹及增加綠地等多個面向觀察,2022年全年的減碳量高達2017公噸,相當於14座中央公園的年吸碳量,讓臺中市猶如成為一座超大型的花園城市。

建設局將生活美學揮灑在建設細節中,讓臺中市的生活環境不僅有品質、有美學,也更永續。圖/建設局將生活美學揮灑在建設細節中,讓臺中市的生活環境不僅有品質、有美學,也更永續。

建設局所推動的綠化工程,也在各種公私協力的力量下不斷加速前進,建構起綠色、友善城市的輪廓,也獲得臺灣企業永續獎肯定。

臺中市建設局長陳大田有感分享:「臺中市展現出來的成果不只在減碳量上,也體現『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的公私協力價值所在。」以行動,落實SDGs中的永續夥伴關係。

觀看更多  > > >《一座公園如何實現DEI族群共融宜居 》

(臺中市政府建設局 廣告)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