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如何成為綠色宜居城市!「三個關鍵」讓都市叢林化身花園城市
圖/從分隔島的耐旱耐蔭植物、人行道的樹種汰換到公園的草地與樹種,綠化工程的背後是一項縝密的景觀規劃。 臺中市近年來發展快速,在2017年成為臺灣第二大城後,人口仍持續遷入,光是2023年上半年,淨遷入人口就超過2.2萬人,是否為「名符其實」的宜居城市,數據顯然已說明一切。
一座被喜歡、信任、居住的城市,不可能光靠舒適的氣候成就榮耀,市府團隊背後在聯合國發布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也就是近年風行的SDGs下足心力與行動,才一步步建立起宜居城市的口碑。
正處於「大建設、大發展」階段的臺中市,這幾年來,「綠地」特別讓市民有感,民眾可以帶著孩子、長輩,一同坐在中央公園林蔭草地下愜意野餐,感受四季變化;也可以騎著腳踏車,在綠空廊道上悠閒恣意地活動筋骨,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擁有喘息的空間。
能有這樣的發展,與臺中市長盧秀燕早在上任之初,強調要推動永續城市有關。市府甚至在2021年時發表「臺中自願檢視報告」,訂定城市永續發展目標,除了SDGs外,在溫室氣體管制都訂下明確的管理目標,也讓臺中近年來脫胎換骨成為一座「綠色宜居城市」,以行動打造優良的環境,不僅帶來一定的減碳成果,更進而為民眾帶來幸福的生活空間。

綠化有感關鍵一:綠化,種植行道樹的學問與力量
舉例來說,在臺中市建設局的努力下,這幾年來,全市21萬盞耗能路燈中,已有9萬盞汰換成LED節能燈泡,除了減碳外,一年還省下1.5萬億元電費,這也代表「節能減碳」不是口號,而是有著真正看得到的多重效益。
走在臺中街頭的人行道,來往行人會發現「人行道似乎平坦了些」。原來,臺中建設局有專業的景觀團隊,近年來積極將淺根系的黑板樹,逐年汰換成結構更完整的光臘樹或烏心石,讓人行道不再受樹木生長帶來的舖面破壞所苦。
此外,臺中市的綠化並沒有受到幅員廣大的影響,反而在與民間單位的共同參與下,讓建設變得更接地氣。
臺中市建設局坦言,在所有的綠化工程中,植樹這件事算「稍有難度」。不過,在許多民間單位的認領下,卻變得沒有這麼難了,這又是為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