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大同區,整體外觀古色古香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是一座充滿歷史軌跡,由各時代文化交織而成的美麗建築。
特別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內的廳舍,不僅是由著名總督府土木局技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整體還使用大量珍貴的阿里山檜木來建造,所以即使歷經百年洗禮,一踏入空間,仍會時不時聞到木材獨特的靜謐香氣。
圖/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建築外觀以2座塔樓塑造主要入口的意象。打開台北提供。
此外,建築下磚上木的「半木」的主體構造,在造型設計上也叫人驚艷不已,坐擁早期濃厚的西方流行元素,像是一部分以灰泥粉刷包覆的木造結構,就藉由紅磚牆與白色倣石,營造出中西合璧的藝術效果,呈現近似英國安妮復興式的昔日建築模樣。
圖/古蹟修復團隊特地保留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修復前、後的色差,讓人從中體會時光的推移。打開台北提供。
接著走進廳舍,不少人的目光,隨即被大廳泥塑與宏觀樓梯所吸引,彷彿時空交錯,一秒讓人穿越古今,與過往在此穿流不息的忙碌人們,有了擦肩而過、重疊思緒的念想。
再來走上2樓,來到廳舍中最精緻的空間「部長室」,以及曾作為高級官員會議與辦公使用的「橢圓廳」。仔細環顧這2大空間的內部裝潢可以發現,四處都蘊藏著豐富的西方美學,無論柱頭裝飾,還是泥塑天花等細節,都充分展現設計巧思,當中甚至還融入設計師對亞熱帶國家的想像,如屋頂和牆柱上的鳳梨、葡萄、太陽花等雕刻物,都足見台灣在地物產的意象。
圖/古蹟修復團隊特地保留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修復前、後的色差,讓人從中體會時光的推移。打開台北提供。
更有趣的是,在部長室與橢圓廳的天花板與牆面上,都有著斑駁洗舊、帶有淡黃色的石膏飾物,與緊鄰在旁,白到發亮的款式截然不同;另外內部的16格長型玻璃花窗,每一格嵌入的玻璃,也明顯不同。
其實這是因為,古蹟修復團隊希望民眾能深刻體會到懷舊時光的推移,所以在前者,特地保留修復前、後的色差;後者也盡可能留下前人修補破窗的線索。
同時,跟著打開台北的腳步,萬不能錯過的,絕對是隱藏在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建物最上層,平時未開放參觀的秘密空間「廳舍屋桁架」(以下簡稱「屋架」)。
圖/從狹窄的樓梯進入屋桁架,阿里山檜木構建出巨型屋架結構系統,具有濃厚的礦坑隧道感。打開台北提供。
因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的「屋架」,是許多人一生都無法親眼見證的秘境,所幸在臺博館用心規劃下,出入口通道目前都已建置完善,並在原有的棧道上,搭建出安全的鷹架,讓一般人都可登頂參觀。
其實無論在日本時代鐵道部,還是戰後台鐵局時期,「屋架」都是工人用來維修建築、修繕屋瓦頂的高空棧道,同時也是廳舍配置管線、配電線路的場域,因此這條隱密而狹窄的通道,因為猶如「城市隱者」貓咪行走的道路而聞名,所以又有「貓道」之稱。
圖/從狹窄的樓梯進入屋桁架,阿里山檜木構建出巨型屋架結構系統,具有濃厚的礦坑隧道感。蔡炆璇攝。
同時,走在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滿懷礦坑隧道氣息的貓道上,民眾還可窺見,過去木造建築師,運用1919年阿里山檜木打造巨型屋架結構系統的建築學問,還有讓人難以忽視,如木摺天花板、「虎眼窗」等,需要高超技術的工藝特色。
正因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的設計彩蛋無所不在,所以森山松之助當年為完成這一座,能挺過百年光陰的永續建築,南北翼工程特別分成2期起造:第一期工程(中央及北翼)於1918(大正7年)年開工,由營造廠商高石組施工;第二期工程(南翼)則於1919年開工,由營造廠商住吉組施工,最終在1920年正式完工。
另一方面,幸運的觀眾還可趁著打開台北的活動,欣賞鐵道部園區內另一大亮點,即台灣平行線上的動力革命「鐵道動態模型展區」。
圖/臺博館「鐵道動態模型展區」復刻了1970至1980年末代蒸汽火車行駛的場景。蔡炆璇攝。
此區不僅製作了微縮比例1/80的模型,神復刻不同車輛型號,進行火車動態展演,同時還將1970至1980年末,蒸汽火車行駛在1910年代台北工場與機器局,以及1970至1980年代台北車站周邊的場景,用最具象化的方式,帶領民眾了解,台灣縱貫線鐵路系統的轉捩點,還有火車動力自柴油系統導入電氣化的交界時刻。
希望民眾在體悟到,台北城即將步入鐵路地下化的巨大轉變與挑戰,並感受到當年沿線鬧區的風華歲月後,能進而聚焦出,對城市未來的在乎與想望。
圖/臺博館「鐵道動態模型展區」復刻了1970至1980年末代蒸汽火車行駛的場景。蔡炆璇攝。
2023打開台北|展館奇遇記|國立臺灣博物館 鐵道部園區
地址位置: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參觀時間:須預約,無現場候補。
11月11日(六)11:30~12:00、14:00~14:30、15:00~15:30
11月12日(日)10:30~11:00、11:30~12:00、14:00~14:30、15:00~15:30
官方網站:https://www.opentaipei.org/index.html
10月25日(三) 21:00 打開台北預約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