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日本陸續傳出地震災情,引發各界高度關注。根據日本氣象廳通報,當地時間6月2日清晨4時51分,北海道近海發生芮氏規模5.9地震,震源深度為55公里,震央位於北緯41.80度、東經143.75度。
在此之前,5月31日傍晚5時37分,北海道釧路近海地區亦發生規模6.1地震,最大震度達4級,震源深度為20公里。兩起地震的相繼發生,都使得當地民眾不安的情緒逐漸升溫,也讓源自漫畫的「大地震預言」再度浮上社群版面。
圖/日本圖文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有多項預言被外界認為已經應驗,其中最知名的正是日本311大地震。書封取自amazon。《城市學》製圖。
這波預言熱潮來自人稱「日本龍婆」的漫畫家竜樹諒(たつき諒)的代表作《我所看見的未來》,其出版於1999年,內容收錄作者自22歲起開始記錄的「預知夢」,並將夢境圖像化呈現於漫畫中。
雖然,《我所看見的未來》初版發行時並未引發太大的關注,但在2011年3月東日本發生大地震之後,有讀者驚覺,《我所看見的未來》,書封上赫然印有「大災害是在2011年3月」的大字,因而讓該書於災後迅速走紅,成為絕版奇書,竜樹諒也因此在網路上獲得「日本龍婆」的稱號。
預言時間 | 預言內容 | 實際發生 | 驗證狀態 |
---|---|---|---|
1997年前 | 預言黛安娜王妃逝世 | 1997年8月31日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 | ✓ 已應驗 |
2001年前 | 預言911事件 |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恐怖攻擊 | ✓ 已應驗 |
2011年前 | 日本將發生「大災難」 | 2011年3月11日發生311大地震,造成19,759人死亡 | ✓ 已應驗 |
2016年前 | 預言英國脫歐 | 2016年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盟 | ✓ 已應驗 |
2020年前 | 「未知病毒將在2020年出現,4月達高峰後消失,10年後再現」 |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 | ✓ 已應驗 |
2022年前 | 預言俄烏戰爭 | 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 ✓ 已應驗 |
2025年近期 | 預言全球經濟災難,並稱「人類沒落的開端」 | 川普關稅政策引發全球經濟動盪 | ✓ 已應驗 |
未來預言 | 新型病毒將在2030年再次出現 | 尚未發生 | ⚠ 待驗證 |
備註:竜樹諒預言屢屢成真,因此又有「東方的芭芭萬加」(Baba Vanga)的稱號。
資料來源:日本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網路資訊
表格製作:《城市學》
據統計,《我所看見的未來》漫畫中,一共記錄了15則夢境預言,包括阪神大地震、神戶地震、戴安娜王妃車禍、新冠疫情等。其中,約10則都被外界認為與實際事件相符。
面對竜樹諒的預言「屢屢應驗」,當該書於2021年再推新版時,讀者也格外關注書中尚未發生的災害夢境,並因此惴惴不安。
圖/日本311大地震。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US Navy。
新版《我所看見的未來》中,竜樹諒回憶起自己兩度夢見的同一場災難,並將其進一步擴寫。竜樹諒聲稱,這場夢發生於2025年7月5日,日本會遭遇一場毀滅性強震,且多達三分之一的國土因此消失。
進一步她還明確指出,災難發生的地點位於日本與菲律賓之間的海域,震央會從本州一路擴散,西至台灣、南達印尼摩羅泰島、東抵北馬利安納群島等地。
圖/台灣、菲律賓、香港的相對位置圖。翻攝自Google Maps。
屆時,不僅海底會突然裂開一個大縫,引發岩漿瞬間噴發翻湧,暴衝的海水還會掀起百米高的巨浪,迅速吞沒沿岸的城市與建物。
值得一提的是,該則夢境裡,除地質發生劇烈變動外,竜樹諒還稱自己看到兩條「龍形光影」,自太平洋深處飛向爆炸核心,感覺有一股神祕力量在左右著巨災。
加上,竜樹諒在夢中看到所有人都身穿短袖衣物,所以她推測,災難很可能發生於夏季。
圖/日本東京市容一景。取自Unsplash。攝影者N Ue。
由於,竜樹諒敘述未來災害的場景非常清晰,具有強烈意象,因此在日本連續發生地震的背景下,其預知夢再被網友翻出,並於社群廣傳。
截至目前為止,光YouTube就已經有超過1,400部的相關影片,總觀看次數衝破1億次,進而帶動亞洲各地區社群展開跨國討論。
其中,部分影片還大膽預測,竜樹諒看到的未來災難不是地震,而是火山爆發或隕石撞擊等末日情節。於是新版《我所看見的未來》基於網紅的推波助瀾,目前還已多次再版,銷量進逼百萬冊。
圖/取自YouTube頻道「0705info」。
對此,荷包滿滿的竜樹諒本人近日則趁著受訪時表示,自己很高興作品能提升民眾的防災意識,但她呼籲大眾能冷靜看待「不要受到不必要的影響…要聽取專家的意見。」因為該部漫畫僅是夢境的紀錄,並非真實的預測。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氣象廳也於官網重申「一般來說,若有人聲稱能明確預測地震時間與地點,多屬謠言」。
另外,多位地震專家亦同步發聲,直指竜樹諒夢境未經科學驗證,且目前無任何科學方法能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故社會大眾應理性面對資訊的流通,避免恐慌情緒過度蔓延,對旅遊業帶來劇烈打擊。
專家們這一說法,其來有自。因日本旅遊市場近來受到竜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的影響,不僅《衛報》報導指出,日本機票預訂量出現明顯下滑,《彭博》也援引旅遊分析公司ForwardKeys的資料表示,這波預言對南韓、台灣與香港地區的民眾影響甚大。
如香港目前赴日旅遊的平均預訂量,已較2024年同期減少高達50%,瞬間砍半,而6月底至7月初的預訂量也雪崩式下跌,預訂量驟降83%。
同時,大灣區航空業者也無奈表示,日本櫻花祭與復活節假期,通常是世界旅客赴日本觀光的旺季,航班的訂位率通常能達到八成,然2025年實際數據卻僅有四成,令人不禁推測,也與竜樹諒網路預言效應關係密切。
其實,日本原先在日圓持續走貶與疫後解封效應帶動下,觀光市場展現強勁的復甦力道。光是2025年4月,赴日旅客人數就突破39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日本政府因此順勢訂下新目標,期望2030年底前每年接待旅客可達6,000萬人次,全面迎向觀光榮景。
豈料,這股榮景背後逐漸浮現隱憂。儘管4月整體日本旅遊人次出現新高,但2025年2月起,受《我所看見的未來》預言效應擴散影響,還是部分旅客先後取消了赴日行程,顯示市場出現遲滯徵兆。
故面對預言效應持續擴張,日本官方與航空業者也紛紛出聲闢謠。如宮城縣知事村井嘉浩就批評,這類毫無根據的說法強烈打擊地方觀光產業,外界應審慎思辨,切勿輕信煽動言論。
由此可見,從夢境記錄到社群熱議,《我所看見的未來》引發的跨國關注,早已超越漫畫本身的敘事邊界。當網路聲量凌駕科學共識,竜樹諒的天災預言,不僅形塑國際社會的集體想像,也悄然干擾真實世界的行動選擇。
無論竜樹諒的夢境最終是否應驗,這場預言無疑已為國際社會敲響警鐘,留下最深刻的現實寓言,即面對災難相關資訊,如何在想像、恐懼與事實之間保持判斷力與資訊素養,將是每位閱聽人無可迴避的功課。
《城市學》提醒您:民俗傳說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