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創生的行動裡,溝通往往是最艱鉅的挑戰之一。當企業、政府、市民各自帶著不同立場與期待,要如何在歧異的觀點中找到共識,是地方共創的關鍵課題。來自日本的智庫平台「福岡地域戰略推進協議會(FDC)」可說是為了克服溝通障礙而誕生。透過持續對話與協調,FDC引導市民、企業和政府參與討論、形成共識,讓由下而上的行動和政策真正落地。
今年6月14日,台北市都市更新處舉辦主題講座,邀請FDC總監片田江由佳來台,分享福岡如何透過共創模式推動地方共好。她介紹,FDC成立於2011年,是由產官學民協力成立的智庫,定位是以福岡為中心服務九州地區的城鎮,由下而上帶領市民共創行動。
FDC的誕生汲取了許多國際案例。成立之時,專家學者特別研究溫哥華、西雅圖、赫爾辛基等中型城市的經驗。這些地方不是國際大都會,卻能透過市民參與和靈活治理,持續創造地方發展的動能。FDC因此設定目標,要跨越行政邊界,從「生活圈」的視角規劃城市發展,建立一套能共同解決問題的行動模式。
「市民的想法和靈感是進步的泉源。」片田江由佳説,福岡面臨人口減少、經濟活動衰退等挑戰,因此FDC推動「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的方法,邀請市民與政府、企業一起共同討論議題,從小規模專案開始測試解決方案,再逐步擴大,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測試後再修正」,直到找到最佳解方。
在溝通過程,市民、企業、政府的參與非常重要。因為市民了解在地需求,企業可以提供解決方案,政府則透過政策,把共創結果轉換成可長久經營的制度。
佐賀縣小城市的經驗就是「生活實驗室」的成功案例。就如同日本許多偏鄉小鎮,小城市面臨人口外流、經濟衰退,也沒有很強的觀光資源,過去少有旅人駐足。但西日本高速公路在當地設立新出入口後,委託FDC研擬如何創造遊客願意觀光的路線,以此作為契機,當地市民也看到發展觀光的機會。
於是,FDC整合了市民、西日本高速公路、地方政府、在地企業,一起討論如何開發有特色的產品或體驗來推動觀光。最後,他們決定改造在地特產「羊羹」,設計出適合年輕人品嚐的小包裝設計,也開發了在瓶身內側印有在地風景的「小城市VR感汽水」。在地飲料製造商也表示,從沒想過在標籤內側來做設計,這些市民的創意提案,對他們來說也很新鮮。
產品開發完成後,就在西日本高速公路的休息站試賣,後來也成功引起媒體報導,帶動觀光話題。
接著,FDC的「生活實驗室」帶領團隊進一步討論在地觀光的具體計劃,最後發展出自行車觀光路線,也與酒商合作發展出種稻、釀酒的體驗活動,並與地方大學合作,開發出自行車觀光App,串起散落的景點,還製作友善店家地圖,讓旅客可在路線上的店家休息,創造出新的在地經濟模式。
長崎縣壹歧市面臨的挑戰更嚴峻。作為離島,人口老化與外流問題嚴重。中央政府推動「促進移住」計劃,鼓勵外地人移居,但FDC認為,應該從在地人的角度出發,創造適合在地的移住環境。因此他們啟動「終身活躍」計畫,與居民、外來移住者共同盤點當地的閒置空屋,決定先成立移住的示範案例來吸引其他移住者。
討論過程中,在地團體「tachimachi」也加入協助,大家一起改造一棟空屋,作為餐廳、社區交誼廳與移住諮詢中心,不僅提供地方專家的實際移住經驗,還有制度法律的全面協助。透過地方頭人的牽線與信任,凝聚社區對移住計畫的共識,「終身活躍」計畫逐步吸引更多人移居,至今已促成約40件移住案例。
圖/FDC與在地居民、外來移住者合作打造移住的示範據點,成功吸引約40件移住案例。FDC提供
最後一個指標性案例是「福岡100」。隨著高齡化趨勢,未來福岡市的失智症人口將增加,醫療資源也逐漸吃緊。因此,福岡市2017年開始推動「福岡100」,目標是創造一個「活到100歲都能有活力、有尊嚴」的城市。
在這個專案中,FDC結合了產官學民的力量,開啟多方合作。例如,開發老年認知對話教學手冊,放置在商店讓民眾索取;與銀行、不動產等企業合作研擬服務高齡者的方案;或與科技公司合作,讓行動不便的高齡長者、身障人士可以透過視訊擔任遠端導遊。提案落實後,FDC更持續搜集市民回饋與建議修正方案。
「生活實驗室」的核心精神,是先認識在地人,了解需求後將他們的提案納入計劃,變成他們的計劃。片田江由佳形容:「FDC就像變形怪,會根據每個計畫調整自己的角色與姿態。」他們既是平台、也是推手,更是協調不同立場者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