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下午15時45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6.2地震之際,亞洲與太平洋地區近來的地殼活動也相當頻繁,無論是地震,還是海嘯訊息都接連不斷,讓人無法掉以輕心。
如回顧上週(7月30日)上午7時24分,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就發生震矩規模達8.8的強烈地震,引發太平洋沿岸多國高度警戒。
圖/截圖自中央氣象署。
於是,氣象署遂根據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PTWC)當時的資料,推估該起強震可能引發海嘯,預計最早於當天下午1時18分影響台灣沿海地區。警戒發布後,西南與東南沿海最為緊張,推估最高浪恐高達1公尺。
所幸最終海嘯警報於當日下午5時10分解除,實際觀測顯示,最高潮位出現在蘭嶼,達12公分。但由於這起事件為台灣氣象史上第3次正式發布海嘯警報,無疑是提醒著各界,海嘯災害並非遙不可及的假設情境。
而除了台灣與俄羅斯地區,鄰近的日本也正經歷劇烈地殼異動。像是7月5日「海嘯預言日」過後,日本南端的吐噶喇群島始終不平靜,甚至還進入更劇烈的群震階段。
從6月21日至7月6日間,當地已累計至少發生1518次震度1以上地震,單日甚至超過100次有感搖晃;截至7月7日,地震總數已攀升至1590次,仍無減緩跡象。
而7月6日下午,惡石島又先後發生兩起強震,分別為規模4.9與5.5,時間僅相隔6分鐘,最大震度均達五強,震央深度淺、衝擊劇烈,導致山坡土石滑落入海,監視器拍下揚起大量塵霧的畫面。這波群震強度與頻率皆持續升高,引發當地民眾高度不安,已有居民開始撤離。
與此同時,鹿兒島縣的櫻島火山亦再度噴發,7日上午火山煙柱直衝1300公尺高空,地殼變動觀測顯示山體正處於膨脹擴張狀態,顯示地底壓力仍在累積。地震與火山雙重威脅交織,使整體地質活動進一步升溫,南日本地區的安全情勢備受考驗。
圖/日本311大地震。取自維基百科,攝影者US Navy。
因此,隨著群震持續擴大,惡石島與小寶島居民也陸續啟動自主撤離行動,截至目前已有59人搭船轉移至鹿兒島市。
據悉,7月6日最新一批避難者共46人,已順利抵達港口。受訪民眾坦言,日夜不斷的地震讓人無法入睡,有感地震頻率極高,能夠先行避難雖然不捨家園,但至少安心不少,如今只盼地震能盡早停止。
此外,面對當地的地震頻率高漲,日本氣象廳地震海嘯檢測課課長海老田綾貴指出,自6月下旬以來,吐噶喇群島地震幾乎沒有中斷,頻繁程度前所未見,且未來仍可能持續,因此他也鄭重呼籲民眾提高警覺,警惕可能發生震度6以上的強震。
除了地震威脅,鹿兒島縣的櫻島火山亦同步進入活躍期。7月7日上午再度噴發,火山煙柱直衝1300公尺高空,觀測資料更顯示,火山山體出現膨脹與地殼變動,顯示地底壓力正在累積,整體地質風險顯著升高。
由此可見,吐噶喇群島地震未歇、櫻島火山噴發頻仍,雙重威脅正考驗著南日本地區的防災能量與民眾心理承受力。地殼動盪的下一步,仍未可知。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Ray Harrington。(示意圖)
從俄羅斯堪察加強震引發海嘯預警、吐噶喇群島劇烈群震持續蔓延,再到今日台灣東部海域出現規模6.2的有感地震,近期亞太地區地殼活動明顯升溫,災害風險不容小覷。
尤其台灣本身即位於地震帶上,面對不確定的自然變動,更需時刻保持防災意識,不僅要熟悉緊急避難資訊與自保措施,也應定期檢視家庭與社區的防災準備。
最後,正如氣象署所提醒的,在地震發生後的數日內仍可能有餘震發生,加上近來地質活動頻繁,未來是否再有劇烈震動,無人能料。唯有保持警覺、做好準備,才能在面對突發災害時,守護自身與家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