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新北市政府市場處在「汐止中正市場」舉行改建動土典禮,正式啟動市場重建工程。會中,新北市府表示,本案由中央補助8700萬元,其餘經費為市府自籌,除了因應建築老舊問題,更著眼於市場功能的全面升級,藉此強化社區連結,以促進汐止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提升。
對此,新北市經濟發展局局長盛筱蓉致詞時也指出,新建的「汐止中正市場」將採地上3層、地下1層設計。地下樓層規劃為防空避難室與停車場,並配置無障礙設施、婦幼專用空間,以及電動車充電設備,致力提高整體使用的友善度與便利性。
至於1樓,則將作為傳統零售市場,依品項規劃肉品、生熟食及冷藏等專區;2樓與3樓將導入複合式景觀餐廳與鄰里共融空間,結合共食、休憩及觀光遊憩功能,讓市場成為居民與遊客的生活據點。
圖/新北市政府推動汐止中正公有市場改建,打造複合使用的現代化市場。圖為完工模擬圖。新北市場處提供。
整體而言,改建後的「汐止中正市場」建築設計將融入循環經濟理念,力求兼具實用與美感,以營造出現代化,同時具備永續精神的市場新風貌。
而為了讓改建工程順利推進,並確保原有營運不中斷,汐止中正市場的攤商已於2024年,全數遷移至公園路忠順廟旁的「中繼市場」繼續營業。同時,具有歷史意涵,並素有「中正老街守護者」之稱的福興宮也已完成遷移。
循此,市場自治會會長莊玉容表示,汐止中正市場是許多居民自幼的共同記憶,所以大家都衷心期盼新市場能早日落成,讓老店煥發新生,吸引熟客回流。
圖/新北地方52年地標「汐止中正市場」拆了,原址將斥資3億元打造全新公有市場。取自經濟部工商輔導中心網站。
此外,新北市市場處也補充說道,表示汐止中正市場未來會打造成融合智慧科技、綠能設計、性別友善,以及社區共享的新世代市場典範,並持續輔導自治會經營與管理,為市民提供一個安心、便利且充滿溫度的日常採買空間,讓這場重建工程不僅僅是硬體空間的更新,還是生活型態轉型與社區經濟升級的重要起點。
而在鋼筋水泥翻新的背後,「人」始終才是市場的靈魂與根基。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112年攤販經營況調查」就掀起網路熱議。
調查結果顯示,傳統市場內其實臥虎藏龍,許多攤商的營業額成績,早打破外界對「擺攤」辛苦又薪水微薄的刻板印象。
根據統計,從111年7月至112年6月,全台攤販的總收入高達3954億元,換算下來,平均每個攤位的年收入可達169萬4千元,足見市場經濟在地方生活中依舊占有重要地位。
圖/台灣傳統市場內臥虎藏龍,許多攤商的營業成績早打破外界對「擺攤」辛苦又薪水微薄的刻板印象。取自Unsplash。攝影者catrina farrell。(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其中,又以販售生鮮肉類的攤商表現最為突出,不僅平均年營收達378萬9千元,淨利潤更高達82萬3千元,在各類別中遙遙領先,也凸顯了民生必需品在市場消費中的穩定需求與高回購率。
而該組數據一出,立刻在各大論壇引發熱烈討論。有網友驚訝直呼「菜市場賣菜竟能養活全家、沒有房貸,還能開雙B、拎名牌包」,甚至認為這樣的收入已大幅超越不少公務員與企業中高階主管。
圖/台灣傳統市場內臥虎藏龍,許多攤商的營業成績早打破外界對「擺攤」辛苦又薪水微薄的刻板印象。取自Unplash。攝影者Arstin Che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另外也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稱自己曾以為同學家是經商世家,直到長大,才知道對方父親是在市場賣豬肉;同時,亦有人透露,親戚光靠擺攤就能蓋一棟透天厝,並強調「市場攤販早就不是過去想像中的拮据行業」。
然而,經營市場生意背後的辛酸,當然也不容忽視。像是有許多資深攤商出面指出,這行賺的是「體力與時間」,除了每天得在清晨3、4點出門進貨外,還要忍受全年無休、風吹日曬的辛勞。加上攤位本身有限,並非人人想做都能進場經營。因此PTT有鄉民就提醒「羨慕之前,最好先體驗看看熟食攤的日常,保證你會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