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部」將於2025年9月9日正式掛牌成立,一但按下這起開幕鈕,無疑宣告台灣體育治理從慢跑進入百米衝刺階段。然而這對於近年將「運動」視為政策顯學,更紛紛設立「運動部」抑或「體育部」的台灣22縣市來說,更猶如注下一記強心針。尤其,兩屆奧運金牌羽球國手李洋將擔任首位運動部長,其在體育競技的專業,是否能發揮領頭羊效應,為台灣及各縣市的體育發展帶來如虎添翼的成效,值得期待。
《禮記.射義》曾有云:「昔者先王之制禮也,必於郊廟社稷之中,教以射御。」意指古代的聖王在制定禮制時,定會在郊廟與社稷這樣的莊嚴場合,教授百姓「射箭」與「御駕」的技藝,用以培養人的德行與秩序。顯見,古人早知「射御」之於國家,不僅是技藝,更是教化。
對應到現代,運動之於國家,不只是比賽場上的金牌數字,而是市民健康、社會凝聚、城市品牌、國家外交的縮影。
長久以來,體育在台灣政務體系中猶如「邊角料」。以往是教育處的一角小組、社會局中的一間課室,資源稀薄,地位低微,往往只能在重大賽事或城市承辦國際活動時,才被短暫聚焦,如雞肋般存在。
但今日景象已不復如此。隨著健康意識普及、運動產業鏈壯大、地方城市間角力升溫,運動政策不再是「附庸」,而是必須端出的「主菜」。從各縣市紛紛成立運動局或體育局,足以彰顯,那道歷久不忘的主菜終於吹起上桌的號角。
畢竟,無體育則無健康之民,無健康之民則難言治理的穩固與未來的豐盈。
圖/2025世壯運開幕式在台北大巨蛋登場,張智傑攝影。
設立運動部,是將體育從「教育附屬品」提升至「國家及城市治理核心」。過去體育由教育部會兼辦,業務彷彿客旅寄居;今日運動部專責設立,成為中央治理的新支柱,讓體育政策從被動轉向主動,從「教體育」蛻變為「治體育」,成為城市戰略的重要跑道。
對縣市抑或中央的治理者而言,體育的效能包括,一、健康效益:全民運動習慣可降低健保支出、緩解長照壓力。二、教育效益:體育磨練孩子的自律、團隊合作與抗壓力,如《孫子》所言「修道養德」。三、經濟效益:運動產業從裝備到旅遊如雪球般壯大。四、社會效益:運動是最接地氣的社會控制力量,能渲染社區凝聚力。
總之,運動部的成立,有如政府插上「無形的羽毛球拍」,在推動政策飛升的同時,也微調社會結構於無形之中。拿22縣市來說,早在「運動部」成立之前,地方早已運動政策奧運早已起跑。
包括台北市,秉承世大運遺產,打造智慧運動場館,邁向國際運動都會。新北市則在辦完「世壯運」後,體會到廣大銀髮族群的運動能量,重心擺在「樂齡運動」。高雄市,則在主辦2009年世運會後,定位為「海洋運動城」。
花東地區則掌握山海天然場館,發展極限與生態運動結合。至於離島的金門、連江和澎湖,則積極推動運動外交,讓世界聽見台灣聲音。
只能說,縣市之間的競逐,不再只是拼建設或拼招商,而開始懂得拼「用運動對話世界」。
不過,近來關於運動部,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則是由李洋成這個新部門的開幕主將,亦即擔任部長。一但成真,他也將是史上最年輕部長。
李洋自2021年東京奧運金牌後,後又在2024年巴黎奧運與搭檔王齊麟創下連霸羽球男雙金牌的紀錄,並於2022年轉任國立體育大學專技副教授。這項人事懸念,如同政策的「開幕嘉賓」引爆社會期待,也為運動部上市注入爆點流量。
圖/李洋將出任首屆運動部長,蘇義傑攝
只是,體壇人士提醒,運動部的日常「比競技場複雜得多」,希望李洋別忘「前車之鑑」;而作家苦苓亦在社群平台警語,不要輕易踏入這「水很深」的新職場。中華奧會主席林鴻道則點出,選手出身的李洋對訓練及賽事需求更具敏感;但是否能應對行政挑戰,則仍待觀察。
只能說,這起人事懸案,如同運動部開幕的一記全壘打,爆點十足,但挑戰也不容小覷。
然而,運動部的挑戰,不只在「部長是誰?」這個議題而已。畢竟雖然運動部雖是里程碑,但前方仍有幾座高牆需突破。例如預算競賽方面,在教育、交通、社福等需求夾擊下,體育能分得多少資源?中央預算雖突破200億目標,但後續支持力度仍須關注。
另外,城鄉差距也值得運動部關注,畢竟,在大都市有高端場館,偏鄉仍缺基本跑道。如何均衡建構?還有,文化包袱也需突破,否則在升學價值觀根深蒂固下,體育仍難取代書本的話語權。只能說,若只換招牌卻不換腦袋,運動部恐淪為新瓶裝舊酒。
運動部的成立是治理體系中的重大轉向;它不是為了下一枚奧運金牌「單打獨鬥」,而是要讓全民在球場、公園、日常生活場域,重新品嘗運動的幸福滋味。誠如《大學》中的經典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運動政策之於城市,如晨跑之於血液循環,日積月累,才能看見長期成效。期盼2025年9月9日或成為全民運動新紀元的起跑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