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遠見》運動縣市大調查

從田徑場到市政廳,後運動部時代,各縣市推運動政策的四大難題

從田徑場到市政廳,後運動部時代,各縣市推運動政策的四大難題 圖/2025世壯運開幕式在台北大巨蛋登場,張智傑攝影。
作者:李建興
日期:2025-08-27

《左傳·莊公十年》有云:「夫戰,勇氣也。」古人言戰爭需要勇氣,如今的城市治理亦然。只是今日的「戰場」,不是刀光劍影,而是市政舞台;比拼的,不是兵甲車馬,而是政策智慧。當中央的「運動部」以及各縣市的「運動局」或「體育局」紛紛掛牌成立後,每一位縣市長彷彿站上跑道,手握接力棒,準備衝刺。畢竟,運動政策已不再是「加分題」,而是「必答題」。誰能在這場沒有終點線的「城市馬拉松」中跑得穩、跑得遠,就能在市民心中留下長久的信任。不過,凡是施政,必有其置礙難行之處,需要百里候們去解決與突破。

難題一:資源有限,如何分羹?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曾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意思是,皮膚不存在了,毛髮又怎能依附?台灣地方財政緊繃,各縣市都要面對教育、交通、社福等龐大支出。體育政策若要分到資源,就必須證明它不是「奢侈品」,而是「基本盤」。

因此,各縣市在論述運動政策時,必需要有獨到的脈絡和理由。首先,要以健康為節流,也就是得向民眾說明,推動全民運動,能降低醫療與長照支出,如此,才能讓體育由「花費」變為「投資」。

再來則是要以產業為增收,也就是需證明運動旅遊、運動科技、職業賽事,都能為城市帶來稅收與就業。最後則是以跨域為共好。營塑出體育能結合教育、觀光、社福,讓資源不再「分蛋糕」,而是「做大蛋糕」。

2025世壯運開幕式在台北大巨蛋登場,張智傑攝影。圖/2025世壯運開幕式在台北大巨蛋登場,張智傑攝影。

難題二:城鄉差距,如何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誠如孔子在《論語·季氏》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怕資源少,就怕分配不均。今日台灣體育的城鄉差距,正是如此。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六都擁有國際級場館、專業教練、龐大預算;偏鄉卻連基本操場、游泳池都不足,許多孩子的體育夢還停留在「空地踢球」的階段。

因此,各縣市政府需考量運動設施如何均衡配置,並可考慮與中央合作,推動「基層運動場館計畫」。另外,透過「行動體育車」「社區教練巡迴制」,把資源送到弱勢區域身邊,亦可解決設施場館不足的問題。至於「偏鄉運動特色化」亦是個重點,如花東發展極限運動、離島發展海洋運動,因地制宜,不必複製都市模式。

2025世壯運開幕式在台北大巨蛋登場,張智傑攝影。圖/2025世壯運開幕式在台北大巨蛋登場,張智傑攝影。

難題三:文化包袱,如何翻轉? 

不過,長久以來,台灣社會普遍「重文輕武」,升學主義讓體育成了「次要科目」。不少家長認為「體育好不能當飯吃」,於是孩子的運動天分在補習班的壓力下被掩埋。

對此,教育制度就需要改革,如將體育成績納入升學考量,如同英國、美國推行「運動獎學金」制度。價值觀也需要被翻轉,強調運動不是「浪費時間」,而是養成自律與抗壓的「隱形學分」。再來則是藉重榜樣力量,拿李洋、戴資穎等運動明星的成功,來改變家長對體育的態度。

難題四:專業不足,如何補位?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各地對於推動體育,興緻勃勃,但地方政府缺乏專業運動管理人才,許多運動政策仍停留在「活動承辦」層次,而非長期戰略。

因此,專業人員的進用十分重要,包括設置「運動行政專業職系」,吸引體育管理、運動產業背景的人才。另,各縣市也可考慮與大專院校體育學系、運動管理系建立合作平台。甚至引進國際運動管理經驗,避免閉門造車。

高雄世運主場館,黃菁慧攝圖/高雄世運主場館,黃菁慧攝

借鏡世界各個運動城市,日本東京,以奧運為契機,將場館改造為市民共享空間,避免「蚊子館」悲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則是將單車運動納入都市規劃,讓「騎車」成為城市文化,提升宜居度。而美國洛杉磯,則是將職業運動與奧運結合,形成運動產業鏈,帶動經濟與文化。

台灣若能善用「運動部」的契機,也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運動城市品牌。

運動政策,如同市政廳裡的馬拉松 

事實上,運動部的成立只是「鳴槍起跑」,真正的挑戰在於「跑完全程」。如何解決資源、城鄉、文化、專業四大難題,將決定各縣市能否跑得長久。

期待,有朝一日,當我們回望2025年,我們會說:這一年,不只是運動部掛牌的一年,更是台灣城市從田徑場跑進市政廳的開端。這場「運動城市競逐」,正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跑得快,固然重要;但跑得遠、跑得穩,才是真正的勝利。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運動城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運動部開張李洋任首屆部長!台灣22縣市體育政策從邊角料變主菜
獨家調查》2024運動城市排行榜揭曉!台北、屏東蟬聯年度總錦標
運動,已成為縣市新時尚?2024《遠見》運動城市排行榜出爐!
李建興

李建興

年逾半百的老熟男、入行三秩的媒體人、甫承重任的副社長、週遊城市的觀察者、看盡職場的上班族、教育改革的報導員、永續工程的研究生、評鑑平台的操盤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