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拍電影、拚選舉,都能靠這個!

創業者必懂,9年成長200倍的「群眾募資」在夯什麼?

創業者必懂,9年成長200倍的「群眾募資」在夯什麼?
作者:毛凱恩
攝影:蘇義傑
日期:2020-07-23

若對「進度條」「贊助專案」這些名詞不陌生,相信你已是群眾募資的粉絲。過去9年,台灣群募金額暴增200倍,並點燃三大變革,但背後爭議也開始浮現。 

知名Youtuber阿滴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抗議。沒有政黨、企業奧援,靠的是群眾募資:一天內動員2萬7494名贊助者,集資近2000萬台幣,成為台灣群募史上參與人數最多的專案。

然而,這只是群募星空中的一個光點。

翻開台灣近十年「群募史」,曾促成《看見台灣》3000人戶外首映會,也令柯文哲募得千萬競選經費,更養出知名脫口秀「博恩夜夜秀」,甚至讓一款空氣清淨機賣翻天。

群募讓人流、金流在網路上「萬佛朝宗」,基本模式卻很簡單:提案者設計專案、顯示金額目標與即時進度,並提供不同回饋。簡單觀念配上強大威力,大至政治人物、小至學生的畢業製作,都想搭上這班特快車。

群眾募資引活水震撼電商,去年已超過16億。圖/群眾募資引活水震撼電商,去年已超過16億。

根據群募顧問公司「貝殼放大」統計,2019全年台灣群募金額約16.7億元,對比9年前增長近200倍,還點燃三大變革火苗。

變革一〉成功操作議題,藝文、公共利益都能變現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操盤過台灣最高群募金額專案「POIEMA 家用空氣淨化機」的 flyingV 群募平台專案總監陳柏安表示,由於群募公開集資金額,所以得提前透過問卷、社群等手法累積能量,想辦法一開始就衝高金額,就會引來熱烈的媒體聲量,以利專案目標達成。

而帶著強烈議題感與話題的藝文專案,提案後還會引發討論。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2013年籌辦《看見台灣》紀錄片,首度運用群眾募資,自此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受導演齊柏林之託,要籌辦一場戶外首映會,受限經費不足,王師找上 flyingV 的林大涵操盤,竟讓話題熱度成功變現,「最後募到快250萬,我真的嚇到了!」王師分析過往製作紀錄片的經費,除了個人出資或委託經費,最主要就是申請公部門補助或爭取企業支持,過程「很像游擊戰,非常辛苦。」

不過,這次群募為台灣影視界開了一扇門,王師自己也一試成主顧,開啟了十餘件電影群募合作。若將集資中的《千年一問》也算上,至今累積募得超過5000萬元。

而林大涵後來更自行創業,成立了亞洲第一家專業群募顧問公司貝殼放大。

群募平台會崛起,最初是贊助文化、藝術。隨後擴張到公共領域,近年便有不少候選人以此招募經費。林大涵觀察,群募興盛可能跟現代人生活忙碌有關。大家撥不出時間,才花錢買「贖罪券」,無法出力,也要出錢響應。

變革二〉化身新創孵化器,圓夢前能預告風險

議題性強的群募專案,加上提案者的商業頭腦,更讓群募平台成為新創孵化器。

獸醫師龔建嘉在2015年劣油案後自創小農鮮乳品牌「鮮乳坊」,發起群募募得600萬元創業,如今已經站穩腳步,年營收近4億元。

陳柏安認為,透募不但讓鮮乳坊這種需要投入高資本的新創,有機會跨進來;透過「金額達標後才執行」機制,也能預先掌握風險。

者也適用於已具基礎的業者。王師認為,過往影視產業習慣「小圈圈」討論,群募開放特性能更精準掌握消費者胃口。以拍續集電影為例,可從募資關注熱度估算風險。如募得1250萬元,一張票250元,等於有5萬名支持者進場,依此判斷後續發行與銷售狀況。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圖/「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

變革三〉進度條展示火力,翻轉傳統電商銷售

電商界一度認為群募是「小孩子玩的東西」,林大涵承認2014年創立貝殼放大時,能募到100、200萬就很開心,隨著群募出現數千萬的案件,連傳統電商也開始感受壓力。

過往進口商引進產品來台,常與電商平台洽談合作。不過比起電商高達兩成的通路行銷費用,群募平台只收8%手續費,吸引進口商轉向。「進度條就是一種火力展示,」林大涵說,讓大家知道這裡也有「爆品」。

全台最大群募平台「嘖嘖」共同創辦人徐震觀察,知名新創品牌,如小米家電、石頭科技旗下的小瓦掃地機器人,現在都改由群募平台,進軍台灣市場。若再以破壞性的市場價格助攻,後續行銷將事半功倍。

「嘖嘖」共同創辦人徐震。圖/「嘖嘖」共同創辦人徐震。

然而,儘管群募市場看似欣欣向榮,但業界人士點出,背後仍潛藏危機。

爭議一〉行銷玩過頭,產業形象受影響

促銷不是新鮮事,但林大涵認為「過度行銷」已是一大問題。

如市面常出現「假限量」與「假倒數」。回饋方案註明限量200個,隔天卻變成225個。又或專案到期後突然宣布「好評再延長」。「商人都希望透過資訊落差來賺錢,但有些資訊可以,有些資訊不能,」林大涵坦承曾因不配合廠商要類行銷手法,而流失客戶。

爭議二〉舶來品太多,原創精神遭挑戰

群募平台上的最新款家電讓你動心了嗎?如果其他地方也買得到,你會怎麼想?

貝殼放大「2018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便以「黑船」形容大舉湧入的舶來品,減弱「參與開發」「支持原創」的初衷,甚至跟「預購」界線愈來愈模糊。

而談到爭議,更不能不提國內群募史上最大的爭議事件「嘖嘖杯」。2017年底已集資近6000萬的「嘖嘖杯」,結果因提案者與製造商糾紛無法出貨,專案戛然而止。殷鑑不遠,目前各平台都有相關規範來確保出貨與品質。

不過綜觀全局,專家仍一致看好群募的未來。

徐震認為,台灣人善良、互信,加上樂於助人,群募發展比起其他市場相對好很多。陳柏安則指出,如飾品、樂器等類別,都有機會引入群募:「市場還沒飽和。」貝殼放大除籌設實體店面,更成立「天使放大」顧問公司,推廣「收益回報型投資」,吸引贊助者支持文化,並與創作者分享營收。

從網路世界啟動的群募特快車,所經之處到處引發震撼,目前仍高速行駛中。

關鍵字:趨勢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台大學生創業!「瓦特先生」讓用綠電變簡單小事
不能沒有你!日本發起「搶救小戲院」運動
371隊廝殺三個月,台青創業家抱回大獎!
毛凱恩

毛凱恩

遠見雜誌科技組記者,主跑電腦及相關產業。政大新聞系畢,喜歡新聞與老故事。歡迎來信指教:kmao@cwgv.com.tw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