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都市發展的命脈,順暢的車流帶動滿盈的人流,促進經濟成長。不過交通道路的興建,往往牽一髮動全身,除了建設與環境保護間的拔河,當地居民的意見也左右計劃的執行。
新北市淡水區唯一聯外道路為「台二線」,車流量大、車道容量不足且橫交道路多,交通尖峰時期總是塞車塞得水泄不通,車陣甚至綿延數公里。
該路段令新北市政府交通主管機關頭痛不已,不僅車流不順,影響當地民眾生活機能與住商環境,救難、就醫也經常陷入困境。
因此,交通部公路總局1996年提出淡北道路計畫,2007年由台北縣政府(現新北市政府)接手,規劃淡水河北側沿河快速道路,北起台二線與台二乙線交會點,也就是淡金路與中正東路交叉路口,南至台二線與大度路交會點,為北市大度路與立德路口東側,全長約5.45公里,造價63.05億元,原為雙層高架,後改為平面道路。
圖/淡北道路起點為淡金路與中正東路口,終點為大度路。取自新北市政府官網。
為了紓解淡水的交通困境,新北市府多管齊下,如今淡海輕軌通車,擴充台北捷運淡水線的服務路網,興建中的淡江大橋未來可分擔淡水往返八里的車流,淡北道路則是下一個都市發展里程碑的重要推手。
觀看新北市府釋出的「淡水河北側道路計畫模擬圖」影片,從淡水都市發展為視角,只要興建淡北道路,就能銜接沿途交通樞紐、特色景點,藉此提升遊憩品質、完善城鎮體系、交通與環境共生共榮。
新北市府認為,淡北道路可有效紓解台二線的常態壅塞,還能促進淡海新市鎮的發展。
然而,觀察許多都市發展的往例,時常犧牲環境保護。淡北道路的困境之一,就是可能影響沿途的珍貴紅樹林生態。
許多學者關心此案,認為淡水紅樹林是「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計畫」中評定的國家重要濕地,淡北道路整體工程造成的破壞、污染、噪音以及車輛震動,在在影響紅樹林及濕地生態,興建道路過程中造成的水流改變、沙地淤積,還可能加速紅樹林陸域化。
圖/淡北道路有不少爭議,取自新北市政府官網。
不過交通與經濟的發展迫在眉睫,環境保護的議題也刻不容緩,新北市府想方設法,計劃設置生態通道及地下涵管,並布設排水管涵讓洄游生物通行,沿河側有拋石草溝等生態工法的緩衝區,供陸蟹等生物棲憩,並成立環境保護監督小組每週生態監控,一旦工程越界或是違反規定,即刻停工。
然而,興建淡北道路遭遇的問題,不只這一樁。
淡北道路的終點是北市北投區的大度路,堪稱台二線交通尖峰時期進入北市最容易塞車的路段。
對北投區居民或往返北市的民眾來說,道路在同時間必須容納更多匯聚的車輛,對淡水通勤的車輛來說,只是從竹圍路段改到終點前塞車。
北投在地議員黃郁芬日前在臉書直指,有35位、高達八成的北投區在地里長連署反對淡北道路興建計畫。
昨天,柯文哲市長與侯友宜市長的 #雙北論壇,僅談了短短半小時就結束。從事前與事後的相關新聞聲量,就感受的出來,柯文哲市長根本被侯友宜市長牽著鼻子走。 就以爭議不斷的 #淡北道路...
由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發佈於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北市士林區永倫里的里長宋旭曜受訪也強調,位於士林、北投區的洲美快速道路,每日通勤時間也會塞車,而淡北道路末端將與洲美快速道路的車輛匯流進入北市,若未妥善分流車輛,淡北道路通車後,反而將塞車問題丟給北市。
長期關注此案的環境法律人協會曾公開直言,淡北道路出入口的規劃車輛容量相同,中間卻增加新的路徑,短時間也許可以解決台二線的塞車問題,但道路出口接上大度路時,車子還是一樣多。
簡而言之,即便興建淡北道路,雙北市的塞車窘境依舊遍尋不著治本的解方,甚至加深「交通隔閡」。
開闢全新道路是長年大計,必須審慎評估必要性。交通安全協會理事吳祥瑀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國內外許多交通研究都提到,闢建新路的原因如果只是「解決塞車」,最終的結果就是帶來更多車輛。
吳舉例,雪山隧道開通後,大量車輛進入宜蘭,讓宜蘭被迫成為台北人的後花園;開通五楊高架橋,國道的塞車點從林口轉移至楊梅和湖口,意圖解決塞車的結果,就是造成其他的塞車。
此外,根據統計,台二線有88%是「一人車輛」,一旦興闢淡北道路,降低私人運具的使用成本,民眾同步降低使用公共運輸的意願。
圖/淡北道路興建必要性也受到質疑,取自新北市政府官網。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日前受訪認為,開發單位應先解決台二線道路瓶頸及服務水準的問題,再決定是否該新建道路。
張勝雄當時也提到,台二線當年退後建築線,劃設為道路用地等待徵收,政府卻遲未執行,也許興建淡北道路的成本比拓寬台二線還要少,但現在不徵收,未來成本就會更高。
反對興建淡水河北側沿河道路聯盟則認為治本之道,是將台二線拓寬並增設公車專用道,才能有效疏導車流,減緩堵車情況,淡北道路相對之下,沒有興建必要性。
淡北道路的爭議交錯之際,居然還爆出政治插曲。淡北道路2019年3月進入二階環評闖關未果,10個月再度闖關,想不到環評委員大換血,大多對淡北道路沒有太多反對意見,閉門會議經過約10分鐘,本案就過關了!如此結果引發各界議論,環團怒批環保署撤換先前反對此案、所謂「不聽話」的環評委員。
圖/淡北道路的二階環評去年通過,取自新北市政府官網
環團當時就質疑,未續聘的委員大多因為在觀塘案(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大力杯葛行政院干預,多次反對甚至退席抗議,才會遭到撤換。在眾人欣喜淡北道路通過環評時,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蒙上陰影。
淡北道路的支持方與反對方長期拉鋸,支持者認為淡水需要第二條聯外道路,透過分流解決塞車問題,更能帶動淡水產業發展;反對者則認為淡北道路治標不治本,更嚴重影響當地生態。
雖然淡北道路興建案預算尚未通過,新北市長侯友宜日前受訪仍承諾,淡北道路最快2021年動工、2024年完工。而身處道路另一端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即便北投民代反彈聲浪不斷,仍在三月底的雙北論壇後聲稱「北市會盡量幫忙」,因此挨轟。
圖/侯友宜與柯文哲在雙北論壇達成共識,台北市政府提供。
都市基礎建設的利弊取捨,往往引發熱烈討論。交通與經濟發展環環相扣,堪稱淡水在地命脈的淡北道路備受重視,雙北市首長看似達成共識,但若未弭平爭議、妥善拆彈,甚至爆發更多問題,相關單位恐將遺留「短視近利」的負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