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任性氣候的淹水挑戰,以及因持續密集開發而造成的都市環境惡化問題,新北市計畫打造「韌性城市」來因應,從根本解決水患問題。其中一大策略,就是利用公共場域來建置透保水工程。
有聽過「海綿城市」嗎?過往自然而原始的大地,遍佈著土壤和植物,從天而降的雨水,一半以上很快就能滲入土裡,只剩下10%的雨水會在地表匯聚成逕流,但是當都市發展開始,土地被大量鋪上了不透水的瀝青,興建了許多不透水的水泥屋,雨水難以流入變得又乾又硬的地表中,都市彷彿成為了一個聚水盆,所帶來的不是財富和好運而是水災。
新北市打造「韌性城市」,兼具海綿城市特點與科技治水,與國際城市同步展現創意與創新的思維。除了設置集水井與排水涵管加強排水外,也規劃於易積淹水區域周邊,每年選定2所校園推動透保水工程,目前已完成9座公共設施透水保水工程,合計可容納2.75萬噸的雨水;未來還有2座工程完工後,一共可容納3.57萬噸雨水。
圖/城市可以運用透保水思維,創造海綿式的。(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圖/水利局今年3月底舉辦三年建設成果展,媽媽透過透水鋪面模型,向小孩描述雨水是如何滲進地底下。(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新北市水利局雨水下水道工程科正工程司游蕙綾解釋,利用校園操場設置透保水設施,不僅能解決低窪地區積淹水問題,又可一併更新校園老舊設施,是一舉數得的水患改善方式。此外,像是公園、社區綠地、廣場、人行道等地,也可以依照各別條件以透水工法加以保水。
以往三重的三信路、五華街周邊區域屬於低窪地區,遇到高強度、短延時強降雨發生時,就容易發生積淹水事件,深深影響市民生活不便跟汽機車、行人安全。侯友宜市長上任後,就將「不放過任何一個積淹水點」掛在嘴邊。為此,水利局與教育局合作,利用新北高級中學設置了2座總貯水量達4,907噸的大型地下貯水槽,以及透水鋪面磚和綠地花園等透保水設施,使得總儲水容量達6,490噸,堪稱是目前已完成的透保水校園中,最大容量場域。新北市落實透水保水及出流管制,在公私部門攜手下,截至目前新開發建案已申請設置保水及出流管制設施達190萬噸、抽水站預抽機制調控56.4萬噸等機制,新北市已具備海納250萬噸雨水儲存地下,持續創造「韌性城市」,興建可滲透的城市土地。
圖/位於三重的新北高中,校門兩大塊草坪底下是新北是目前最大的地下貯水槽。(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圖/藏在新北高中校園草坪下,約1.5樓層高的地下貯水槽,是目前新北市透水保水校園最大的地下空間。(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完工後,2021年春夏期間多次強降雨發生,周邊地區也無積淹水現象出現,證明校園的透保水設施,為該地區帶來良好的滯洪、減洪及保水功能。與此同時,所回收的雨水,也可再利用於校園澆灌、沖廁之用,減少自來水的用量,達到省水環保的目的。
面對極端氣候,如何防汛將是越來越重要的觀念。水利局持續推動在校園建置透保水設施的示範計畫,相信未來新北遭遇強降雨時,可大幅改善水患危機,讓新北市成為名符其實會呼吸的海綿韌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