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19全年來台旅客約1184萬人次創新高,其中有逾7成是自由行,證明台灣對於國際觀光客的友善程度。
而這次國門開放,優先鎖定日、韓旅客也不是沒有道理。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旅客訪台突破200萬人次,雙邊互訪超過700萬人次;韓國方面,訪台超過124萬人次,雙邊互訪超過245萬人次,都創下歷史新高。
而東南亞18國,平均來訪人次年成長達6%,其中又以泰國、菲律賓表現最為亮眼,都是觀光局鎖定的重點攬客區域。
另一方面,隨著國境解封,國人出國旅遊返台終於不必再面對難熬的7天隔離,因此旅行社動作不斷,考量開放初期旅行成本高、平均票價要比2019年貴逾3、4成,因此優先推出鄰近的東北亞、東南亞國家行程,讓熬了近3年的國人重溫出國夢。
面對國門大開後的旅遊潮,產業界、學界也擔憂人力量能是否充裕,否則恐面臨空有商機卻賺不到,最嚴重可能敗壞台灣累積多年、正不斷向上突破的國際旅遊名聲。
事實上,近幾年國內餐飲服務業,對於甫畢業的新鮮人吸引力不再,大多選擇從事外送、物流裝箱等,成了相對報酬高或時間自由的產業。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benjamin_1017。(示意圖)
而新冠肺炎疫情從2020年醞釀到爆發,不只嚴重衝擊到全球觀光產業,台灣也深受其害,數以萬計的觀光從業人員退出就業市場。
尤其2020、21年,疫情從國際延燒進國內,國際旅客沒辦法來、國內旅遊民眾不敢出門,從觀光局的統計來看,這2年間,光停業和解散的旅行社就有168家,從業人員從4.3萬人,一口氣減少近3.2萬人。
疫情期間飽受摧殘的航空業,也流失不少人才,單是地勤服務人員的量能就嚴重不足。
由於邊境解封,觀光客出入境會日益增加,地勤服務人員若人力短缺,勢必影響行李運送,近期就有倫敦機場因人力不足,行李大量堆置,直接導致航班延遲。
對此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各地航空站地勤人員流失問題全球皆然,約要花3個月時間才能補回來。
而民航局長林國顯日前也坦言,地勤人員流失13%,大概6、700人,預估2023年會恢復疫情前運量的40%,已發函要求桃園機場補足地勤人力。
圖/張智傑攝。
而同樣的問題不只發生在台灣,在國際觀光逐步開放的同時,放諸世界都有類似狀況。
單以台灣人最愛去的日本,目前除了一線的東京羽田機場、千葉的成田機場、大阪的關西國際機場、岡山國際機場、福岡機場等有較充足的人力,其他城市運量都尚未恢復足夠水準。
過往觀光人潮滿溢的商店街、商業區等,也深受疫情衝擊,不少店家撐不下去都關門大吉,或選擇縮短營業時間。
另外,許多販售體驗的行程,如人力車、插花、茶道、書法等,也因疫情期間流失人力,一時間難以補足。
而更直接的影響,要屬語言問題。
日本素來都以貼心服務業著稱,過去為服務更多國際旅客,許多光觀區的店家都會招募不同語言的員工。如今,這些員工因疫情關係,逼得要另覓出入,難在短時間內找回這些人力。
圖/東京台場的摩天輪、豪華商場VenusFort,歷經疫情已不復存在。取自Flickr。攝影者Dick Thomas Johnson。
更尷尬的是,許多離開觀光旅遊業界的從業人員,在新的工作領域發展不比過去差,加上有了過去2年慘痛經驗,很難有誘因吸引他們回到往日職場。
而招來的新人力,又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上軌道,因此「缺人手」的窘境,預期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將成為觀光旅遊業迎接解封後,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