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舉辦一次的世界盃,總引發「台灣足球出了哪些問題?」討論,根本的問題出在體育政策與觀念

台灣瘋世界盃卻是足球沙漠!「台灣之光」是阻產業化發展元兇?

台灣瘋世界盃卻是足球沙漠!「台灣之光」是阻產業化發展元兇? 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Fauzan Saari。(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作者:陳思豪
日期:2022-12-20

「台灣足球出了哪些問題?」和每四年一度的世界盃一樣,類似的疑問總定期出現在各大媒體版面;過去不少人認為,台灣的資源、場地樣樣不足,加上企業不願支持,國人意興闌珊,台灣足球發展裹足不前,但根本的問題,或許出在最源頭的體育政策與觀念上,台灣對世界排名汲汲營營,過度追求所謂「台灣之光」,未將足球朝產業化方向發展,才是錯誤源頭。

「足球沙漠」是大家對台灣過去刻板印象,但在這幾年卻有明顯翻轉,在民間賽事愈來愈多,家長愈來愈願意讓孩子投入的情況下,有別於傳統體育班的民間足球俱樂部,在各地百花齊放。

目前雖無沒有明確統計,但球界初估,台灣目前有超過萬名小學生在踢足球,以近幾年相當火熱的YAMAHA盃為例,疫情前有超過300個球隊參賽。

台灣觀念老舊,政府無心難以進步

知名設計師姚仁恭、財團法人音樂科技學院科技基金會董事長、前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兩人都是所謂「足球老爸」,兒子們不但都在民間俱樂部踢球,還親力親為,投入大筆資源協助基層足球發展。

延伸閱讀

世足賽法國金童姆巴佩人氣先輸?網曝台人瘋阿根廷球王梅西關鍵

其中姚仁恭這幾年自掏腰包,投入兩千多萬新台幣舉辦三三聯賽,讓民間俱樂部與學校球隊有交流機會,另外他還資助東部超過10所學校發展足球運動,甚至將三名球員送至英國發展。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國人瘋世足,台灣足球運動卻還是冷颼颼。取自IG「leomessi」。圖/國人瘋世足,台灣足球運動卻還是冷颼颼。取自IG「leomessi」。

倪重華幾年前也成立足球學校,還曾企圖引進西班牙正規足球教育課程,培育產業所需的人才。

陪伴孩子踏上一條足球路,兩人心情「五味雜陳」,但多數時刻,感受到的都是無力與無奈。

「台灣觀念停留在40年前,」談到台灣足球問題,姚仁恭認為教練、設備、制度、觀念都有很大進步空間,台灣不是沒有錢,家長也不是不支持,但政府無心發展,真的很難進步。

過去台灣法規明訂,足球賽事學校歸學校、俱樂部歸俱樂部,也就是兩者互不往來,目前全世界都已非這樣的做法。

姚仁恭創辦三三聯賽,希望打破窠臼,讓彼此能相輔相成,但在過程中,卻碰上不少困難,特別政府單位態度消極,讓這條路走得異常艱難。

三三足球聯盟 (C33 Football League) 由姚仁恭先生成立。圖片來源:三三足球夢。圖/三三足球聯盟 (C33 Football League) 由姚仁恭先生成立。圖片來源:三三足球夢。

賽事維持了七、八年,姚仁恭坦言財力吃不消。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教育部體育署拿到經費,請足協做相關計畫並持續推廣,但足協沒有做,體育署也不在意,只靠他一人,根本「孤掌難鳴」。

「官員們總認為,棒球比較立竿見影,他們追求的是效果跟成績,足球則需要時間慢慢培養,」姚仁恭說。

體育「為國爭光」已過時,足球產業化覓出路

倪重華分析,過去常談論場地、教練不夠,抱怨企業不願意支援,沒有人願意看球,這些都是後端的問題,真正要調整的,是前端觀念。一直以來台灣發展體育,總是為了拿成績,「放棄這個目標,不要追求台灣之光,」才是足球要做的事情。

「這個觀念非常舊,」倪重華直言,把體育視為是為國爭光的工具,目前只剩北韓這樣做,就連中國大陸,也慢慢在發展體育產業化,唯有產業化,才能吸引更多人投入。

延伸閱讀

卡達世足賽日本對西班牙逆轉爆冷贏!台灣足球選手怎踢不進去?

他以近期PLG籃球聯盟為例,雖然制度還存在一些問題,但他們成功將體育產業化,廣告包裝、啦啦隊硬體設備的提升,成功吸引球迷進場,就算實力不足又如何?

近期PLG籃球聯盟雖然制度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成功將體育產業化。取自臉書「P.LEAGUE+」。圖/近期PLG籃球聯盟雖然制度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成功將體育產業化。取自臉書「P.LEAGUE+」。

只要有人繼續關心,球迷願意買票買商品,廣告商投放廣告,讓資源不斷挹注進去,努力發展多年,什麼東西自然有機會提升。

他直言,台灣體育政策KPI都是拿錦標、拿佳績,哪個項目可以有獎牌?政府就做什麼,前幾年空手道有機會,就把錢砸下去,後來歐洲不少國家慢慢投入,又改成發展直排輪。

延伸閱讀

卡達世足賽冷、韓國作弊才4強?台灣最熱足球元年那屆阿嬤都知

「專門找有成績的去做,這些成績都是假的,」政府不該把眼光投射在最頂端的球員,而要重視基層發展,將足球產業化,協助廣設民間俱樂部,增加球場數量,愈多人投入,才可能帶動整體發展。

俱樂部、體育班並行,拓展更多足球人口

現階段,台灣可以參考國外行之有年的模式,讓傳統體育班與民間俱樂部並行發展,提升足球人口數,接著創立健全的比賽制度,廣設更多場地,才有實力逐步建構足球優質大環境。

針對專業人才,倪重華建議培養兩種人員,一種是準備競技賽事的專業人員,另一種是負責青年培訓基層教育的專業人士。「競技足球」與「基層足球教育」,是足球產業鏈中兩個有相關但不一樣的區塊。

取自Unplash。攝影者Travel Nomades。圖/取自Unplash。攝影者Travel Nomades。

青年培訓計畫應著重在「基層足球教育」,與「競技足球」做區分,台灣常將兩者混淆,讓「玩足球」只剩下「打比賽」一種可能。

培養青年兼顧學業,體能、智能並重,以及體育社交,讓足球發展不僅限於比賽及國家隊,才可能養成「競技足球」的明星球員。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97762

👉 追蹤+按讚城市學 FB 官方帳號,加入 IG 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觀點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原力奧運:原住民族特色運動知識庫
東京奧運落實性別平等?女運動員穿著的舒適度,應比美感、風俗民情更重要!
歐國盃萬人觀戰釀新疫情!非辦不可的運動賽事有何苦衷?
陳思豪

陳思豪

遠見資深撰述。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