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TT該文內容,有鄉民因中國歌曲在KKBOX「華語新歌日榜」中,不只霸榜,甚至名列前茅,因此不禁PO文納悶「台灣人愈來愈喜歡聽中國歌?」明明過往前10大歌曲,大概僅2、3首的中國曲目入榜,可如今5成都是大陸歌了。
然而,實際查看7月19日的華語單曲日榜,晉升前10名的中國歌曲,確實包括了承桓的《我會等》、陸劇的《偷偷藏不住》OST、李榮浩的《烏梅子醬》、小阿七的《從前說》等,另外像是張遠的《嘉賓》等歌曲,在台灣也幾乎從街頭傳唱到巷尾,不少店家也都會輪播,當作帶動店內氣氛用的背景樂。
有鑑於此,原PO忍不住開始憂心「中國歌曲一步一步的侵蝕台灣的音樂市場,這樣會壓縮到只在台灣發展的新人。」
而該文一出,留言區隨即掀起網友一陣熱議,有部分人認為,音樂不分國籍,聽的人喜歡最重要,因此紛紛表示「好聽就好,太多意識形態沒有意義」「有差嗎 聽中國歌或英文歌又怎樣」。
但也有鄉民剖析3大原因,認為中國歌曲在海外崛起不意外,像是:
由於影音社交平台抖音TikTok發跡於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並提供APP用戶龐大的音樂庫來使用,因此當上億大陸網友開啟「人海戰術」,選用自己喜愛的熱門中國流行歌曲,作為短視頻的背景樂後並分享,自然連帶讓全球用戶跟著聽見,也打開大陸歌曲的國際市場。
圖/中國短視頻社群APP「抖音 TikTok」火遍全球。取自Pexels。
因此抖音TikTok營運的成功,無疑是中國音樂產業最強大的助力,所以也有網友,針對大陸歌在海外火紅的議題直言「中國流行歌透過抖音傳播,是以量取勝」「就市場大吃小啊」「歌海總會有一首爆紅」「幼兒園就在抖音歌教學了」「我歌單裡面中文的還真的是大陸比台灣多」。
其實,中國大陸不緊抖音TikTok爆紅,當地數位音樂平台也逐漸在全球普及,好比QQ音樂、網易雲音樂、酷狗音樂等,相信有在關注中國節目的民眾,都對於這些平台名稱耳熟能詳,經常會在網路世界裡,看到品牌端以各種方式行銷置入,透過撒網的業配手法,讓知名度與能見度大幅提升,開拓全球音樂市場。
而當台灣網友不斷接觸到中國歌曲,同時又能以便利的功能,搜尋或探索自己順耳的音樂,並轉發分享,當然就讓大陸歌如病毒般,在網絡瘋傳擴散,即使民眾不知道歌名或歌手是誰,都會不自覺「被洗腦」,對旋律和歌詞有一絲絲印象,因此就有網友不諱言的說「大陸的歌就標準芭樂」。
圖/台灣饒舌歌手熱狗 MC HotDog也以自身的音樂專長,為中國嘻哈文化注入新火花。取自臉書「中國說唱巔峰對決」。
不過大陸歌很「芭樂」的說法,似乎過於貶抑,因為當地確實人才濟濟,擁有非常多優秀音樂人,從實力派唱將、寫詞創作家到專輯製作團隊,當地其實都不落人後,明顯與時俱進並推陳出新,在編曲設計、多元曲風和MV拍攝上,也似乎會參照其他影視娛樂發達的國家,好比亞洲的韓國、日本、泰國等偶像團體,或跟隨歐美國家的嘻哈饒舌腳步,帶來許多時代風潮的樂曲。
儘管中國在音樂產業上,仍因共產國家體制而存在許多限制,如歌詞內容不能存在某些字眼,或暗諷專制政權等,種種近似「文字獄」的禁忌,顯然遏阻大陸流行文化的發展,可隨著網路四通發達,以及數位科技的演變推進,加上當地願意投注大量資金,以高薪人民幣挖角世界各國的音樂高手,依舊使中國音樂產業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亦如同該文的網友所言「很多幫對岸歌手作詞作曲的都台灣人」,所以能登上KKBOX前10大歌曲,或許正因很合台灣人的胃口,吸引到滿滿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