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罕(Birmingham)是英格蘭中部大城市,該市居民約110萬人,更是歐洲最大的地方政府。
9月5日,伯明罕市議會宣布,面臨「前所未有的財務挑戰」,已根據「1988年地方政府財政法」(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Act 1988)發布第114條通知(section 114 notice),禁止基本服務以外的新增開銷。
伯明罕成為英國2020年以來,第7個發布第114條通知的破產城市,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工黨主掌的伯明罕市議會批評,保守黨把持的中央政府大砍預算,從2010年執政至今,共削減10億英鎊(約新台幣400億元)。
再加上通膨猖獗,地方稅收大幅銳減,但社會照護需求不減反增,讓伯明罕市議會領導人約翰.柯頓(John Cotton)形容,這場破產慘劇宛如「一場完美風暴」。
圖/伯明罕市議會2012年遭女性員工控告不平等待遇,最終法院判決賠償人數高達上千人,而今年6月意外發現一筆約7.6億英鎊的額外欠款,成為壓垮當地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取自Birmingham City Council臉書。
不過,伯明罕市議會的保守黨議員也指責,工黨的公共財政管理不善。
至於壓垮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歷史性的「同工同酬案」,伯明罕市議會2012年遭女性員工控告不平等待遇,最終法院判決賠償人數高達上千人。儘管過去10年市議會已賠償11億英鎊,但今年6月竟發現一筆額外欠款,金額高達7.6億英鎊(約新台幣305億元)。
高額負債將持續以每月500萬至1400萬英鎊的驚人速度增加,即便出動市府儲備金也難以償還,眼看雪球愈滾愈大,市議會只好宣告破產。
首先應該釐清,英國的地方市議會並不會「真的」破產,若出現嚴重財務危機,中央政府便會介入。
再者,第114條通知的設計,正是為避免財政赤字繼續擴大,因此,財務長受到嚴謹法律規範,一旦發現「入不敷出」,不需徵詢市議員同意,便應發布第114條通知,是給大眾的一大警訊。柯頓也形容,這是讓政府支出重回穩健水平的「必要步驟」。
至於如何亡羊補牢?過往破產的市議會,通常會通過修訂法案,削減開銷、出售資產等方式,以平衡收支。值得注意的是,伯明罕市議會目前持有伯明罕機場股份,更是當地最大房地產持有者,面積高達2萬6000英畝,在所有英國地方市府名列第一。
圖/英國地方市議會並不會真的破產,若出現嚴重財務危機,中央政府便會介入。取自Pexels。
另外,市議會為了開源,也可能會提高稅收,像是南倫敦的克洛伊頓(Croydon Council),2022年底破產後,將市政稅大幅提高15%,令不少家庭大感吃不消。
無獨有偶,英國各地方政府,近年破產風暴頻傳,像是英格蘭東南部伯克郡的斯勞,是距離倫敦搭火車僅需10多分鐘的衛星市鎮,2021年2月就宣告破產;同樣靠近倫敦的郊區市鎮沃金,今年6月也發布第114條通知。
另外,諾丁漢、北安普敦郡也都慘遭破產風暴襲擊,中箭落馬。
根據英國《衛報》8月的報導,至少有26個英國城市,遭列入未來兩年內破產的高風險清單中。
其中,由橫跨全英格蘭47個地方市議會組成的城市特別利益小組(Sigoma),有5個成員市府表示,2023財政年度恐將入不敷出,更有9個成員坦言,最快明年將宣布破產。該組織也呼籲英國中央政府應儘快伸出援手,提供財務困窘的地方政府額外金援。
圖/英國《衛報》報導,至少有26個英國城市,遭列入未來兩年內破產的高風險清單。取自Unsplash。攝影者Dave Robinson。
不僅如此,根據英國地方政府協會(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這個財政年度以來,英格蘭和威爾斯地方政府的財務缺口,恐怕已達20億英鎊。
對於各地方政府頻頻喊窮,中央政府發言人已承諾,將提供額外預算,不過也警告各地方政府,各市議會最終需自行負責,不應拿納稅人的錢冒險。
不過,當前債台高築的伯明罕,可就沒那麼好過。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Rishi Sunak)7月曾直言「政府沒有責任救助,該市議會管理不善的財務」,看來不會輕易給予金援。
通膨危機持續延燒,英國各地方政府恐怕也要勒緊褲帶,和人民共體時艱。
《遠見》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