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媒綜合報導,位於日本奈良市的「舊奈良監獄」,是由1908年,時任職於司法省,設計過許多監獄與法院的山下啟次郎建築師親自操刀,因此當時院方還為了興建,特別建造磚窯、燒製紅磚,並將大部分建設工作由服刑者來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舊奈良監獄完工後的五棟牢房,長年被當作少年監獄來使用,起初的建築設計,也為有利獄警監視受刑人,概念也類似於台灣的綠島監獄,即以一處為中心點,築體呈放射狀排列,可後來建築實在過於老舊,加上各種原因不敷使用,2017年只好正式關閉。
圖/充滿紅磚魅力的「舊奈良監獄」將改造成「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高級飯店 ,並預計於2026年春天開幕。星野集團提供。
有鑑於此,星野集團為充分展現舊奈良監獄的紅磚特色,創造日本老監獄改造高級旅館的首例,特向政府取得特許經營權(所有權仍屬日本政府),並打算在耐震補強工程後,規劃出48間客房,將原來數間單人牢房變成單間客房。
圖/充滿紅磚魅力的「舊奈良監獄」將改造成「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高級飯店 ,並預計於2026年春天開幕。取自星野集團官網。
同時,星野集團也研擬在園區內建造「舊奈良監獄」歷史博物館,讓旅客在飯店休閒之餘,有機會好好認識日本的監獄文化,而這間命名為「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的尊榮飯店,則預計在2026年春天盛大開業。
圖/充滿紅磚魅力的「舊奈良監獄」將改造成「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高級飯店 ,並預計於2026年春天開幕。取自星野集團官網。
儘管「舊奈良監獄」化身頂級旅宿,在日本全國實屬第一例,可在歐美國家,其實早有許多「監獄飯店」的先例。
加上各國牢房都擁有自己的建築美學,即使經過一番改建,也都看得出當年的監獄特色,特別是刑房、死刑室的肅殺氣息,改造後更是耐人尋味,也帶給旅客有別以往的住宿體驗,其中像是:
這座外觀走維多利亞風格的牛津監獄,改建成馬爾梅森酒店(Malmaison Hotel)的方式,可說相當忠於原味,因為其幾乎沒什麼重新規劃,僅將牢房被改成客房,刑房和死刑室整修成辦公室,就這樣完成一間獨樹一格,設計簡潔有力的現代旅館。
圖/取自臉書「Malmaison Hotels」。
圖/取自臉書「Malmaison Hotels」。
「蘭霍爾曼」是瑞典其中一座小島,島上監獄共500多間牢房,曾為流放女犯的主要場所,也是瑞典政府最大的勞教場域之一。
因此當蘭霍爾曼監獄酒店(Langholmen Hotel)重新問世後,不忘保留監獄過去狹窄牢房和厚重鐵門,讓旅客感受到一絲當年犯人被囚禁的沈重心情。
位於德國西部的阿爾卡茲監獄主題酒店(Alcatraz Hotel, Germany),前身是一座於1867年打造的監獄,為彰顯出牢房風格,酒店業者不僅在57間「牢房」內,提供裝有鐵條的鐵門窗戶,以及共用的衛浴設施外,還供旅客換上條紋花樣的「囚服睡衣」。
圖/取自訂房網站booking.com。
另一方面,酒店的服務台、吧檯和餐廳也都保有監獄原來的風格,讓人一入住彷彿立馬服刑,充滿著惡趣味。
圖/取自訂房網站booking.com。
於1837年打造的芬蘭卡塔亞諾卡監獄(Hotel Katajanokka, Finland),過去主要用來關押等候判刑的囚犯,也許是等待審判的時間讓人太煎熬,因此監獄本身即附有教堂。
據悉該教堂建造至今,已成為芬蘭第二老的教堂,年代十分悠久,而原來的牢房,則全數改建為酒店的房間和餐廳。
斯洛維尼亞的塞利卡青年旅店(Hostel Celica, Slovenia),過去雖然是一間軍事監獄,感覺相當肅殺,但一間間囚室經藝術家和建築師精心設計後,旅店20間客房各自都擁有獨一無二的主題,所以還曾被《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雜誌評選為「世界上最時尚的旅店」。
雖然這間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監獄,從二戰開始到1963年一直都關押大量牢犯,不過後來在改為青少年管教中心後,似乎也增添了不少年輕活力,因此設計師將其改造成共117間客房的羅伊德酒店(Lloyd Hotel, Netherlands)時,設置了許多童趣設施,例如旅客能在木樑上盪鞦韆,或爬上螺旋狀樓梯,同時還有一次可睡8人的超級大通鋪可選擇。
圖/取自臉書「Lloyd Hotel」。
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四季酒店(Four Seasons Hotel),原來是一座名為「阿爾麥特」(Sultanahmet)的政治監獄,於1918年落成,關押當年許多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社會異議份子,其中許多囚犯,不乏是國家的優秀人才,如文人作家和藝術家等,就如同台灣的綠島監獄,讓人看見種種時代的悲歌。
有鑑於此,1992年四季酒店在接管「阿爾麥特監獄」後,特別以繽紛花園與童話色彩來佈置裝潢,希望用多元色彩來弭平白色恐怖的傷害。
為彰顯民主自由的可貴,美國將1851年落成的查爾斯監獄(Charles Street Jail),於1990年正式關閉,並改建成波士頓自由酒店,同時在延續原先的花崗岩哥德式建築風格下,讓27公尺挑高的大廳,不僅仍帶有監獄牢不可破的堡壘氣息,還多出一股華麗搖滾風。
加拿大渥太華監獄(HI-Ottawa Jail Hostel),建造於1862年,一直以來以環境惡劣出了名,每逢冬天,牢房就非常寒冷,而且未提供暖氣,即使後來由國際青年旅店接管經營,客房也沒有做太大的優化,從房間佈置到結構,幾乎都跟原來的監獄差不多,頂多旅客多出走動的自由。
因此住過的旅客,大多都形容渥太華監獄旅店「很像簡陋的學校宿舍」,但也因住宿價格實惠,沒什麼好嫌的,同時又能體驗到牢房生活,所以深受背包客青睞。
同樣保留原來監獄模樣的紐西蘭基督城監獄背包客(Jail Backpackers),改建也只做了「最幽默」的小變動,即是將房門鎖從外面移到裡面,畢竟再不會有獄警需要半夜給房客查房,因此這間旅宿的住宿價格也很便宜,設施全走共享路線,如果入獄後還奢望有私人衛浴,那可能做夢會比較快。
最後,上述不少酒店都單純保留監獄的外觀和格局,但這間位於拉脫維亞的卡羅斯塔監獄酒店(Karosta Prison)就沒這麼簡單,它不僅維持1900年代的監獄風貌,還直接提供旅客「服獄」的體驗。
圖/取自訂房網站booking.com。
因為自住客下榻飯店開始,就會被酒店業者當成囚犯對待,不僅遭嚴密監控,還必須簽署各項協議,如沒收隨身行李,只留下一支牙刷等。
接著等旅客「入獄」,自然得接受所有「不人道」的獄方管控,好比吃硬掉的麵包牢飯;睡牢房木地板或舊床墊,總之,旅客不得有任何怨言,酒店也不來以客為尊那一套。
圖/取自訂房網站book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