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航空業新規定「斤斤計較」,不僅大韓航空代表表示,韓國法律要求所有韓國籍旗艦航空公司,至少每5年就要給乘客「量體重」,並測量其隨身行李重量,以提高飛行效率外,泰國曼谷航空9月17日也發表聲明指出,10月31前將針對搭機旅客進行體重測量,並強調「體重屬於個資,本公司絕對會為乘客保密」,而此舉也為確保飛安,是一項符合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標準措施。
究竟為何替搭機乘客量體重,攸關飛行安全呢?其實國際民航組織(ICAO)基於研究、計算標準乘客重量和平均重量的立場,確實立下新規定,希望藉由乘客登機前紀錄體重,確保飛機載重均衡,並有效減少燃料消耗,提升飛機的飛行效率。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Ivan Shimko。(示意圖)
但針對這做法,飛行安全公司Afuzion執行長希德曼(Vance Hilderman)受訪時認為,航空業以飛安為由,不太合理。
主要原因是,若旅客坐的是小型龐巴迪、小型的巴西航空公司噴射機,那機上坐10個非常肥胖的人,的確可能造成一些差異,可乘客搭乘737型以上的任何商用客機,早就都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
此外現在的航空軟體,早就能依當下空氣密度、重量變化或其他因素快速作調整,即使是乘客結構非典型的清晨航班,商務客體重超過平均旅客占多數時,都不構成飛安問題。
可話鋒一轉,希德曼也同意現代人變重了,但變化當然不只在體重層面,像是他提到「美國人變得更重了,中國人、韓國人也是。但乘客也年輕化了,所以其實會抵銷平均乘客變重的問題。」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Markus Winkler。(示意圖)
又根據歐洲航空公司遵守的歐盟航空安全總署(EASA)調查,2008至2009年之間,近2.3萬乘客體重測量的結果,平均體重真的增加約3到5公斤。持續追蹤至2022年,新報告也指出,2009年後乘客平均體重又略為提高,男性平均達82公斤、女性平均來到68公斤。
因此EASA強調,定期評估乘客體重,無疑能幫助航空公司判斷重量,正確估算足以抵銷攜帶貨物量的數字。
這也呼應希德曼所言,整體來說,每位旅客體重顯著的增加,可由燃油、貨物和飛機本身的重量做抵銷,需讓燃油重量比乘客高出20倍。
加上過往多方研究和專家建議都指出,乘客體重增加會對飛安造成影響,像是:
1. 2019年《運輸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Transport & Health)一篇研究發現,如乘客體重不斷上升,那肥胖者較普遍的地區,可能會明顯看到安全邊際受到威脅。
2. 2021年美國聯邦航空總署也遭投訴,依賴過時的旅客或行李重量數據,將造成嚴重飛安問題。
3. 外媒綜合報導也提及,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西瓦(Jose Silva)曾公開表示,由於乘客體重涉及個人隱私,對航空公司來說其實是增加工作量、多一道繁瑣程序,但正確測替乘客量體重能有效促進飛安,是各大航空業者應首要理解、重視的議題。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John McArthur。(示意圖)
不過即使乘客體重真的會影響飛安,對歐美國家而言,個人權益和隱私還是極為敏感的話題,就像芬蘭航空(Finnair)2017年曾量過旅客體重,儘管美國航空總署後來也在諮詢通告寫著能為乘客測量體重,但實際上,航空公司很可能避免這做法。
所以希德曼也憂心,若照目前商用航空公司,按1950年代到1970年代,乘客平均體重所設計的飛機椅距,那只會日漸不敷使用,畢竟現代人體型愈來愈大,椅背距離慢慢縮小,形成一個荒謬現象。因此EASA才會基於保護乘客的立場,希望藉乘客平均「變胖」的數字,要求航空公司提供最低限度的椅背距離。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Norbert Braun。(示意圖)
有鑒於此,美國佛羅里達理工航空學院教師曼魁斯特(Shem Malmquist)先前也提出較「圓融」的搭機量體重方式,即隨機抽樣乘客體重。
同時他強調「300個體重高於平均的人,可能會讓一架飛機顯著超重,而我們所有的性能計算,包括跑道長度、爬升、障礙物清理、降落距離、高度能力,全都依賴重量。」
至於台灣中華航空、長榮航空是否跟進這做法?雙方也紛紛回應,會定期配合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新規定,以精準掌握航機載重。
但別說歐美國家看重「體重秘密」了,其實在亞洲地區,民眾或多或少對於登機前量體重的做法也有些反彈,特別是較肥胖的乘客,這規定可能會影響自信心,間接造成「人身攻擊」,就如PTT鄉民討論時提到「以後要被航空業認證胖了」「肥宅悲歌」「肥宅崩潰了」,但也有人認為「攸關飛航安全,不可不慎」「又沒幹嘛,就貨艙配重」,然除此外,也有人擔心,日後航空公司會不會又添加超重付費、對照體重才能登機等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