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此基礎上,台南便領先全國,創建「預約站牌」系統,針對原本沒有固定路線與班次的散村地區,只要在前一日下午5時前有兩人以上預約,小黃車輛便會準時前往接送,落實政策「有需即應」的行動承諾,徹底打破地理隔閡。
不過,台南市府當然不以小黃公車的單一服務為滿足,還進一步讓其與健保署巡迴醫療據點、醫療院所等單位跨域合作,照顧高齡或行動不便族群,盼在研議的法規框架下,將加值服務做好做滿,提高地方運能之際,亦兼顧城市永續與成本效率,讓人性化服務真正成為偏鄉的日常。
圖/取自Unsplash。(示意圖)
因此,自小黃公車治理啟動以來,範圍已涵蓋台南27個行政區、42條路線,且截至2025年2月,累計服務人次突破28萬,具體改善了偏鄉學生就學、長者外出、家長接送等日常壓力,甚至促成在地居民返鄉投入駕駛行列,形成各界最樂見的公共運輸與社區共生正循環。
難怪這項被譽為台南德政的交通政策,自推行後就陸續榮獲「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以及素有公部門奧斯卡之稱的「第五屆政府獎」,並得到市民的一致肯定,展現台南落實交通平權與共融精神的具體成果。
預見未來台南居住正義!打破閒置空間困局,上萬戶社宅都更案促軍營、眷村老城新生
另一方面,在城市發展快速推進的同時,如何兼顧土地活化與居住正義,始終是地方政府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
而對台南而言,滿城皆是的老舊眷村與閒置營區土地,雖然是過往時代的遺跡,需要花很多拆建的成本,但貌似負債的場域,反而是重啟都市新風貌的珍貴資產,蘊藏推動社會福利與都市再生的潛力。
像是為呼應中央推動的公辦都市更新政策,台南市政府近年便積極投入老舊資產活化工程,攜手公有地主與民間開發單位,展開一連串都更計畫,期望在兼顧公益性與合理土地利用之下,創造多方共贏的局面。
而此舉,當然不僅有助提升環境品質與社區機能,還能為市民帶來實質的社會住宅供給,有效補足都市中低收入族群的安居需求。
圖/取自臉書「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又從數據面來看,目前台南已規劃了10處、12標公辦都更案,分布位在永康與仁德等地區。
其中,永康區「宜居成功」已於2025年完成,可提供103戶社宅;仁德區的「宜居仁愛」則規劃75戶社宅;至於鄰近的「宜居仁和」,完工後預計可供給170戶社宅與一戶托嬰中心,進一步補強地方的居住照護機能。
此外,台南當地還尚有三處基地,已預計陸續啟動開工,不斷擴大全市社宅供給量能,並落實住宅政策的長期規劃與節奏。
綜觀上述,台南市目前興建中與規劃中的社會住宅,總量已高達約11,170戶,在在展現黃偉哲對於地方居住正義的承諾,也為城市永續發展奠定了更穩固基礎,除改善閒置空間、治安斯角等問題外,亦讓「宜居台南」從願景走向具體實踐。
污水變再生水一滴不浪費!台南七行政區水回收中心掀綠色革命,南科四成用水全靠它
此外,面對這幾年永續議題成為國際顯學,極端氣候與水資源的緊張局勢,儼然已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挑戰。故台南循此也率先部署,以實際行動,回應城市永續發展的壓力,從家戶污水處理到畜牧廢棄物利用,全面鋪展一張循環資源的治理藍圖。
首先,針對家庭生活中每日排出的污水,台南致力建立完善水資源回收體系,避免過去直接排入海洋或河床的污水造成惡臭,也為環境帶來污染,藉由水資源回收中心的淨化處理,徹底將廢水轉化為可再利用的回收水,兼具環保與資源再利用的雙重價值。
圖/台南市安平水資源回收中心也是環境教育場所。台南市政府提供。
而這些再生水,除了衛生條件獲得改善,亦可作為工業用途。如目前南科園區有約4成製程的用水,皆來自再生水,顯著減少企業對天然水源的依賴,並提升產業發展的韌性。
所以為了穩健地方的水資源,台南在基礎設施方面,也已建置了永康、安平及仁德等三座再生水廠,每日總供應量達6.3萬噸;如加計南科廠商自建設施,每日最大供水量預計可達8.3萬噸,作為支撐高科技產業運作的穩定來源。
圖/再生水建設將回收的污水變淨水,讓每滴水至少使用兩次,滿足台南產業需求,也讓水資源不斷循環再利用。台南市政府提供。
同時,台南安平、永康、官田、柳營、虎尾寮、仁德與安南等七座水資源回收中心,每日也可提供1萬8000噸經二級處理的放流水,廣泛應用於街道灑水、路樹灌溉與緊急消防用途,亦為水資源多元使用帶來高度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內政部國土署還已核定,南科鄰近的新市與善化地區,將新設一座水資源回收中心與一座再生水廠,這表示未來台南地區,一共會擁有10座污水處理廠,並預計在3年內全數建置完成,充分補足區域的水源缺口,也為當地產業帶來更高的經濟價值。
全台最大畜牧糞尿集中處理中心在台南!牛舍成太陽能綠電廠,酪農廢料利用零浪費
而除了生活與工業用水的再生策略外,台南在農業面向,亦展現高度的系統整合與環保實踐。以柳營區八翁里為例,作為全國最大酪農區之一,當地居民即主動發起,並設置全國規模最大的畜牧糞尿集中處理中心,將有機廢棄物透過發酵產生沼氣發電,同時製成沼液與沼渣作為有機肥料回饋農地,落實資源零浪費的理想。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Jenny Hill。(示意圖)
更值得一提的是,酪農戶還進一步在牛舍屋頂裝設大面積太陽能光電板,不僅提升能源自給率,也有效降低牛舍內部溫度,穩定乳牛產量,為農業生產與能源永續形成良性循環。
換言之,透過台南政策的推動與在地實踐,不僅各產業都得以受惠,節省大筆廢水處理成本與水資源取用費用,各類副產物如電力、有機肥與狼尾草等,也得以一一回饋社區,逐步建構出屬於地方的多元共享與共好生態系統。
圖/太陽能板。張智傑攝。
整體而言,台南從水資源回收到畜牧廢料轉化的多元佈局,展現的不光是政策的宣示,更是一套具系統性、跨產業的永續行動藍圖,為當代城市治理描繪出一條清晰的綠色轉型路徑,值得各縣市借鏡參考。
綜覽台南近年來的施政成果,無論是經濟就業、交通翻轉、觀光行銷、社宅興建與環境永續等面向上,皆展現出高度整合與務實執行力。尤其,地方在黃偉哲帶領下,以400年古都為本、擘畫未來城市新願景,更突顯台南能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讓治理與生活緊密連結,步步走出屬於台灣文化首都的的綠色轉型之路。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