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連假將至,全台各地紛紛展開熱鬧的龍舟競渡。不過你知道嗎?龍舟文化早已跨越語言與地域的界線,在世界各地發展出各具特色的面貌。無論是紀念忠臣、祈求豐收,還是連結族群認同,各地的龍舟比賽都是兼具歷史、信仰與娛樂的年度盛典。《城市學》帶你一次看遍各國五大特色龍舟活動,了解龍舟習俗在國外展現出的多元火花。
根據傳說,划龍舟起源於中國的戰國時期,人民為了尋找投江殉國的詩人屈原,紛紛划船搜尋其遺體。另有一說指出,龍舟源自於春秋時代越王勾踐在端午操練水軍的軍事行動。
不過近代歷史學者考證認為,中國古代的龍舟文化不限於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習俗在屈原誕生前就已存在。例如姑蘇地區有以龍舟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儀式,越族也有以龍舟競渡作為祭神的活動,意在驅除災疫與祈求風調雨順。
古代龍舟講求造型華麗,船身細長並裝飾龍頭、龍尾與鱗甲,配合鑼鼓鞭炮與群眾喝彩,展現驅邪避疫的宗教意涵。今日龍舟活動形式走向多元,但無論是競速、遊涌或儀式祭典,仍不脫祈福與連結社群的核心精神。
在中國貴州清水江沿岸,每年農曆五月下旬,苗族舉行獨一無二的「獨木龍舟節」,用原木挖鑿而成的母子三體龍舟,象徵族群血脈相連。參賽者身著傳統服飾,站立划槳、頭戴斗笠,以極具儀式感的姿態劃破水面。
除了競渡,還結合賽歌、吹笙、踩鼓、遊方(青年相親)等民俗慶典,形成濃厚的「龍舟文化圈」。這不僅是一場體育比賽,更是展現苗族「天人合一」精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信仰儀式,被譽為中國最具原生態文化氣息的龍舟活動。
圖/香港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取自wiki維基百科,Kelvin May作品,CC BY-SA 4.0。
在香港大澳,龍舟不是為了爭分奪秒,而是承載祈安祛疫的宗教使命。相傳19世紀大澳爆發瘟疫,漁民將神像放上小艇,並以龍舟拖行於水道間巡遊,以祈求社區潔淨與平安。這項「龍舟遊涌」的儀式,自此成為端午固定習俗,已傳承逾百年。
目前香港大澳的龍舟競渡油當地三大傳統漁業行會共同舉辦,龍舟拖著小艇,上面載有神像、穿梭在水巷驅逐瘟疫。當地的龍舟不為競速,而是送上祝福。
此外,現代的龍舟製作非常重視工藝:雕刻龍首、裝嵌龍骨全靠人手完成,充分展現香港細膩的工藝精神。
圖/日本沖繩的海上祭典龍舟賽。取自沖繩觀光旅遊網 (Official Okinawa Travel Guide)。
日本沖繩的龍舟競渡活動為中國明朝時期傳入,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現在是沖繩人感謝海洋恩惠、祈求平安的活動,也讓那霸港成為每年五月最熱鬧的海濱舞台。
在沖繩,龍舟比賽是一場融合娛樂、信仰與觀光的超大型嘉年華。每年5月在日本黃金週舉辦的「那霸龍舟祭」,吸引超過18萬遊客湧入港口,欣賞青少年與成人在色彩繽紛的14.5米龍舟上激烈競速。
除了參加比賽,來訪的遊客也可體驗龍舟,欣賞音樂表演、相撲秀、煙火大會,享受特色美食,是一場大型的海洋音樂祭典。
圖/日本沖繩縣糸滿龍舟大賽。取自沖繩觀光旅遊網 (Official Okinawa Travel Guide)。
如果說那霸是熱鬧的嘉年華,那麼沖繩南端的糸滿市則是海人文化的極致體現。「糸滿龍舟大賽」已有近500年歷史,每年6月,糸滿人們會一起祈求航海平安與漁獲豐收。
糸滿龍舟大賽使用的「鱶舟」(Sabani)為傳統木製小舟,是昔日漁民出海的工具。活動最大亮點,是地獨特的「翻舟比賽」(Kunnukase)——參賽者要先將船翻覆,撈水排空後再繼續比賽。因此,比賽決勝的關鍵在於能多快舀出在船內的海水。
這項比賽不只考驗體力與技術,更是一場象徵對大海馴服與依賴的儀式。每年村落之間、學校團體、企業隊伍全市總動員,從祖孫到青少年齊聚海邊一同參賽,享受龍舟大賽的熱鬧氣氛。
圖/長崎龍舟錦標賽。取自日本長崎縣官方網站。
在日本長崎港舉行的「長崎龍舟錦標賽」已有超過350年歷史,是日本除沖繩外最早出現龍舟競賽的城市。這項活動源自江戶時代初期,當時在長崎港停泊的中國商船為祈求海神平息風暴而進行划舟儀式,從而發展為今日盛大的競賽。
長崎龍舟錦標賽於每年7月最後一個週日舉行。在14公尺長的細長龍舟上,由26名槳手加上鼓手、銅鑼手、指揮與舀水手共30人組成,每次比賽往返長達1150公尺。
比賽開始後,隨著「Yoisa」的口號和鑼鼓節奏劃破港灣,激烈競速與岸邊加油聲浪交織出震撼人心的港口之歌。每年的活動還設有觀賽船與免費體驗區,讓民眾能親身感受這場歷史悠久的夏日風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