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唾手可得、選擇充斥眼前的AI時代,能協助人類快速完成各種工作的工具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成熟。然而,青年對職涯的焦慮指數卻更嚴重了?有一群青年選擇放下標準答案,改以行動尋找屬於自己的光。由社會創新組織「城市浪人」所舉辦的《2025流浪挑戰賽》,號召全台高中與大學生組隊參加,一同走入城市與鄉間,透過任務行動,重新找回與自己、與社會的連結。
社團法人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執行長龔郁雯指出,不論是日本、韓國或是台灣,皆面臨到青年對於職涯選擇和個人發展感到迷惘與無力,「他們對於未來是比較無力的狀態,無法面對快速變動,或是對於『好』有高標準的社會壓力,」龔郁雯提到,不論是日、韓或是台灣,皆有青年出現努力也沒有用的念頭,更嚴重的,甚至會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不論學歷高低,台灣大學生的焦慮與憂鬱指數持續上升,學校的諮詢系統已無法滿足需求。產生負面情緒的主因,多來自對畢業後未來方向的不確定感,對於生涯和職涯發展感到徬徨。
圖/城市浪人舉辦的流浪挑戰賽,城市浪人提供。
龔郁雯分析,現今青年在網路時代下線上互動相當普遍,尤其是大家都在社群上展現光鮮亮麗的一面,但實體支持系統反而更為薄弱,這導致青年在遇到困難時,僅有不到一半的人願意求助。
根據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的最新調查:「青年遇到困難願意尋求協助、與伴侶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表現好的不及半數、有知心好友的比率未達六成。」缺乏強而有力的真實系統支持,影響到青年承擔挫折與風險的能力,也導致不少遺憾事件發生。
「AI的出現,普遍讓大家缺乏思考和試錯的過程,好像選錯跟犯錯都變得很可怕,」龔郁雯認為,這對於還在探索自我和人生的青年來說,也是一種隱性壓力。
龔郁雯說明,城市浪人舉辦「流浪挑戰賽」,就是希望青年透過真實的伙伴關係和扎實的挑戰,找到自我。
這屆2025流浪挑戰賽以「光譜」為主題,設計近 30 個橫跨自我覺察、冒險挑戰、連結再造與社會參與的任務,引導青年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亮點」。參賽者需以三人為一組,在不同階段完成遊戲化任務。過程中,青年將練習觀察內在、連結社群、理解在地,最終走入真實世界,成為更理解自己與社會的行動者。
城市浪人團隊強調「I light, We light.」並非口號,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實踐歷程。參與者在城市中流浪、觀察與選擇,不仰賴制式標準,而是透過行動、錯誤與反思,一步步建構專屬於自己的城市劇本。
圖/城市浪人舉辦的流浪挑戰賽,城市浪人提供。
本屆挑戰賽共分三階段:
參賽者將透過 Instagram 模板,完成一系列個人探索與人際互動的任務。任務不限地點,只需透過社群媒介,便能啟動與自身與他人的初步對話。
鼓勵青年走進城市與鄉村,觀察地方日常,透過與人交流、理解在地文化與議題,實踐深度探索。台灣多元的城市與鄉間樣貌,將成為青年打開視野的起點。
25 支晉級隊伍將齊聚大台北,展開三天兩夜的流浪行動。除開幕與閉幕式交流,主辦單位也設計夜間反思引導,引導青年回顧學習歷程,凝聚未來的行動動能。
今年挑戰賽亦與多個關注公共議題的組織合作,將氣候、教育、文化、勞動等議題轉化為任務情境。青年在自我探索的同時,也得以認識社會現場的真實需求,並思考自己可扮演的角色。從「為何重要」到「我能做什麼」,任務設計讓青年參與的深度不只是體驗,而是社會實驗的參與者。
圖/城市浪人舉辦的流浪挑戰賽,城市浪人提供。
城市浪人團隊表示:「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種光。這場挑戰不是為了競賽誰比較好,而是幫助青年在人生中找到行動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