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南臺關鍵領袖大學創辦人張瑞星,他身著筆挺西裝、語氣溫和,舉止間透露著一股紳士風範。這樣的氣質,也延伸至其一手創立的學習場域:南臺關鍵領袖大學。空間裡充滿著設計感與現代生活風格,既像企業會所,又若創新工作坊,讓人幾乎忘了自己正身處於大學校園之中。
圖/南臺關鍵領袖大學創辦人張瑞星。張智傑攝。
談起南臺關鍵領袖大學的創辦初衷,張瑞星堅定的眼神又多了一份責任感。長期關注到教育體制與產業現場落差的他,深知傳統高教已無法回應當代職場的變化速度。尤其在知識半衰期快速縮短的今日,「念大學終身受用」的信仰逐漸過時,持續學習才是組織領袖者尋求企業成長之道。
因此,儘管南臺科大EMBA課程行之有年,已舉辦至第22屆,在中南部頗具盛名。但張瑞星仍認為,學制應與時俱進,也透露許多企業主在面對轉型考驗時經常表示「我連電腦都不太會用了,還得學數位轉型、趕上ESG永續趨勢,家業又正值接班關鍵期,壓力好大。」
這些話語,道盡當代中高階經營者的焦慮情緒,因為愈是功成名就的領袖,愈容易在各類論壇與高峰會上,被一個個新穎名詞與議題給淹沒,如碳盤查、AI應用、供應鏈韌性等,面對時代急遽的變局,他們既感落後,又不知從何追起。
「企業家想學也有能力,但就是沒時間好好理解理論與做研究。」張瑞星感嘆說道。於是,曾任南臺科大副校長與商學院院長的他,讓南臺關鍵領袖大學在2023年因運而生。循著「後EMBA」課程的概念,專為具實戰經驗的企業主、中高階主管與接班人量身設計,強調策略視野與地方脈絡並重的教學內容,提供更聚焦、實用的知識補給,吸引成群企業學員與二代爭相報名。
圖/取自臉書「南臺關鍵領袖大學」。
不過張瑞星也坦言,起初要在進修風氣相對保守的南部,並以私立科大之姿開辦成人學習空間,確實困難重重,當時校內許多人士皆不看好,認為地區資源有限、招生困難,無法長期經營。但他與團隊不曾輕言放棄,依然四處奔走,集結過往累積的人脈資源,尋求各產業主的支持。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醫療、電商等重視產學合作的企業主支持下,張瑞星成功募得第一筆400萬元創校基金,啟動南臺科大大樓空間改造與師資籌備計畫,一步步建構出屬於中南部的理想學習基地。正如他所言「成人教育須營造學習氣氛,讓人願意來,也願意留下來。」
歷經篳路藍縷,如今的南臺關鍵領袖大學已是軟硬體兼備的教學場域,不僅與南臺科大EMBA學員、國際生,以及校內的「老闆娘學院」共享教學空間,還讓中南部企業領導者們擁有一個更切合職涯需求,並且能充分打開國際眼界的進修充電站。
「學員來上課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張瑞星接著誠懇地說。而這也是南臺關鍵領袖大學與一般後EMBA課程最大不同之處,真正貼近產業現場的實際需求,不受限於學分、論文、教學方法與師資評鑑等教育制度框架。
因此,南臺關鍵領袖大學的學習規劃,致力讓每堂課都來自學員最真實的心聲。如第一屆課程,主打ESG永續顯學與數位轉型,課後有企業主回饋「我更想知道遇到問題時,誰能幫助我?」這份來自主管階層的迫切需求,促使張瑞星快速調整第二屆的課綱,將原本偏重傳授知識的深度課程,轉向顧問式輔導與實地解題的路徑。
圖/取自臉書「南臺關鍵領袖大學」。
如曾輔導上百家企業的淨零顧問,不再只是南臺關鍵領袖大學的講師,還是學員們背後企業的諮詢神隊友;又如企業二代遇到家業轉型的難題,師資能實質進入公司場域,提供個案化的診斷與策略性的輔導,讓學習轉化為真正可行的商模行動。
正因如此,不拘泥於傳統進修形式的南臺關鍵領袖大學,考量學員來自各行各業,且年齡層跨度大,人人面對的企業情境與管理挑戰存在高度異質性,張瑞星認為課程規劃與學習歷程,皆應保持足夠的彈性機制。
故南臺關鍵領袖大學不只安排課程與參訪,還營造出一場場能讓同儕深入交流對話與資源媒合的場域,回應學習者最在意的兩大要素:「解方」與「同伴」。
如某次參訪行程,一名從事裝潢工程的學員就因現場結識了設計公司、建材商的董事長或總經理,雙方因彼此欣賞而促成了後續合作案。這類從課堂中尋得商機的實例,早在南臺關鍵領袖大學內屢見不鮮,也可謂是學員間最具價值的學習成果之一。
圖/取自臉書「南臺關鍵領袖大學」。
此外,亦有學員主動建議,學程能前往高雄亞灣,舉辦結合海音中心燈光秀與遊艇的課外活動,讓原本的教學型態更具多樣性,也提升學員學習的樂趣。
於是張瑞星隨即採納提議,遂將教室直接搬上遊艇,開創一套結合交流互動與感官體驗的年度壓軸課程。如此安排,除了能有效延續學員對課程的期待外,也充分推動學習團體的人脈擴展與產業洞察的緊密交織,成為校內開辦至今,最受學員歡迎的傳統。
更令人欣慰的是,南臺關鍵領袖大學正準備招生第三屆,就已有多名學員主動推薦自身合作過的企業、講師與顧問加入課程設計行列,使得這套學程逐步形成一個滾動式、共構式的平台,學員是內容接收者,更是課程策劃者,讓學習組織持續朝自主成長與多元互動的方向並進。
圖/取自臉書「南臺關鍵領袖大學」。
儘管張瑞星也不諱言,為維持課程滾動式的調整模式,團隊承受了極大的排課壓力。每屆講師、參訪案例全都得更新求變,並精準聚焦趨勢所需。但也因課程這般創新,才能切中產業真正的痛點,讓知識「能學」也「可用」,務實的落地。
有鑒於這份課程靈活度,張瑞星還笑稱,有學員已放話「要連讀五屆」。顯見南臺關鍵領袖大學不只提供完整的成人推廣教育,還開啟了企業主與接班人深耕產業、連結生活的探索之旅。
當然,南臺關鍵領袖大學在保有制度彈性與建構產官學網絡外,張瑞星也力求教育藍圖緊扣三大命題:Care(關懷)、Connection(連結)、Charisma(領袖魅力),並簡稱為「3C」。
「你若不關心土地、不認識地方就很難談永續。」張瑞星如此直言。因此,他認為企業成功的標準,不能僅止於財報數字,還得延伸至對社會、環境與人文的理解與投入。
故南臺關鍵領袖大學的課程,著重於地方企業的參訪,期望帶著學員走遍臺南各區的中小企業與職人現場,從製造流程、品牌文化到地方創生,實地體會一線經營者如何將理念落實於永續行動。
循此,許多在地學員都在課後驚訝表示「終於認識了自己的家鄉」,更明白永續非遙遠的口號,而是一種從在地出發、從人與土地建立情感的態度與責任行動,進而激發更多企業實踐ESG的意願。
圖/取自臉書「南臺關鍵領袖大學」。
此外,由於南臺關鍵領袖大學聚集來自各行各業的菁英,眾人透過課堂對談、企業參訪與晚宴交流,促成了跨域激盪與資訊連結。
因此,當學員間建立起了信任基礎,開啟的不只是產業橫向整合的契機,也帶來彼此長期合作的可能。張瑞星因此形容「一起上課學習的夥伴是願意一同成長的人。」
特別是本身即具備法律專業背景的他,也常常在學員面臨法律或訴訟等問題時提供協助,成了班上公認的「法學智囊」。足見南臺關鍵領袖大學正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形塑出中南部獨有的企業共享共榮的有機生態。
圖/南臺關鍵領袖大學創辦人張瑞星。張智傑攝。
當然,除了知識與策略的掌握,張瑞星強調「現代領袖不只要懂管理,還要有被記住的特質。」即領導者應具備感染現場、帶動團隊、創造氛圍的獨特潛力。
而這樣的特質,絕非與生俱來,許多企業主即使在會議上侃侃而談,進入社交場合公開表達時,仍可能因心理素質與肢體語言缺乏魅力,而喪失拓展業務、贏得合作信賴的契機。
因此,他特別於南臺關鍵領袖大學設計一堂名為「我是歌手」的表達訓練單元,力邀南臺科大流行音樂系主任親自授課,教導學員如何穩健台風、表達個人特色,並練就主打歌,展現個人風采,透過各種刻意訓練與實戰歷練逐步養成自信,並站上正式舞台公開演出。
同時,張瑞星也分享一個令人深刻的案例,提及一名鋼鐵業的二代學員,起初被父親送來上課時,總是低頭滑手機、沉默不語。但歷經一連串的訓練後,畢業時,他已能自在的站上舞台發表簡報,甚至主動發起活動,氣質判若兩人,充分表現出成熟穩健的領袖特質。
圖/取自臉書「南臺關鍵領袖大學」。
綜上所述,在南臺關鍵領袖大學學習,從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深入企業現場、直面真實挑戰,因此催生出南臺灣獨一無二的企業、人才與地方共學網絡。
許多企業主也因開放自家公司供學員參訪,備受現場氣氛感動,轉而主動報名課程;另外亦有家族企業的一代與二代藉由同班共學,在ESG、數位轉型與企業領導力課題中,順利找到跨世代對話的重要窗口。
而這一切的連結,並非來自簡章推廣,而是在每一次課堂的真誠對話與實踐中自然生成。當成人學習從補課式補強,轉變為角色的覺醒;當領導力不再僅是職銜象徵,更承載著對社會的責任與行動,南臺關鍵領袖大學正凝聚一群願意不斷學習、持續進化的實踐者,走在重新定義「領導者」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