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來塊香蕉蛋糕嗎?當香蕉老產業遇上青年創意,他們用一點一滴的嘗試和堅持,創造旗山最潮的地方品牌

旗山最有態度的香蕉團隊!「台青蕉」用搖滾精神寫下地方傳奇

旗山最有態度的香蕉團隊!「台青蕉」用搖滾精神寫下地方傳奇 圖/台青蕉團隊成立於2008年,音樂、文化和創新產品為旗山老產業注入新生命。取自「Youth banana台青蕉樂團」臉書粉專。
作者:劉芮菁
日期:2025-07-08

高雄旗山曾有「香蕉王國」的美名,但台灣農業走向沒落後,這個小鎮一度失去自信與產業活力。懷抱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感,有一群人用音樂、文化和創新產品,為這塊土地注入新生命。綽號「老王」的台青蕉樂團團長王繼維,正是這場翻轉行動的推手。

走進熙來攘往的高雄旗山老街,一座巨大的香蕉造型烤爐格外吸睛,店門口販售著以自然農法種植的香蕉,店內可以品嘗香蕉冰,帶一盒招牌香蕉蛋糕當伴手禮。櫃檯旁的地方刊物、旗山走讀地圖,以及架上的搖滾專輯,都讓這間「台青蕉創意工坊」不只是香蕉專賣店,而是通往旗山故事的入口。

延續父親志業,探索旗山的香蕉產業歷史

台青蕉的故事可追溯到1990年代。從小,王繼維跟著父親王中義的「尊懷文教基金會」參與社區營造,看著長輩討論公共事務,發行地方刊物,舉辦文史走讀,耳濡目染下對地方議題產生興趣。研究所畢業、退伍後,有感於父親多年耕耘的事業無人接手,王繼維決定回到家鄉,發展地方的產業。

從關注在地議題開始,他注意到,香蕉對在地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旗山曾經因香蕉外銷輝煌一時,卻在景氣反轉後失去信心。「老一輩的人看著香蕉產業從輝煌到崩盤,他們會覺得那個時代過了。你會看到很多人在講香蕉,但是你看不到香蕉。」

2008年的時候,旗山老街甚至沒有香蕉可以買,當地人對香蕉抱持著不信任的態度。但王繼維看到的是,旗山在香蕉產業的歷史沒有被認識。基於回應地方的需要,他和夥伴們開始探索香蕉產業的歷史,並嘗試研發香蕉的周邊產品。「地方有需要什麼,我們就去從這裡去嘗試,不做就可惜了。」

台青蕉坐落於旗山老街,店門前的香蕉造型烤爐格外吸睛。劉芮菁攝影。圖/台青蕉坐落於旗山老街,店門前的香蕉造型烤爐格外吸睛。劉芮菁攝影。

延伸閱讀

用繪本說桃園在地故事!小兔子書坊串聯平鎮的人與土地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一步步種下信任的種子,讓香蕉產業從失落到再生

剛開始在老街推廣香蕉蛋糕、香蕉脆片時,左鄰右舍並不看好。面對冷嘲熱諷,他們選擇以持續的實驗,慢慢打開新的空間。在老蕉農試吃香蕉蛋糕後,陸續分給親朋好友吃,大家開始認同這個點子,後來引發媒體興趣,王繼維帶記者到產地探訪,帶來更多關注,逐漸形成正向循環。

王繼維說:「實驗就是在打開地方的結構的一個門,就算不一定成功,也至少努力過。」台青蕉團隊以務實、實驗、漸進的態度,一次次累積行動和影響力,終於讓香蕉再次成為旗山的共同記憶。

香蕉蛋糕成功後,台青蕉團隊持續開發新產品,推出香蕉冰、香蕉脆片、香蕉花茶等各式商品,2013年更跨足農業,嘗試以自然農法種香蕉。近三年,團隊還投入香蕉纖維的研究,開發編繩、包材、提袋等新型態商品,讓香蕉不只是一根水果,而成為跨域產業的起點。

「我們每年都設定要推出一個新產品,不只是賣吃的,也要讓人看見香蕉的更多可能。」王繼維說。

台青蕉團隊以香蕉纖維開發編繩、提袋等產品。劉芮菁攝影。圖/台青蕉團隊以香蕉纖維開發編繩、提袋等產品。劉芮菁攝影。

延伸閱讀

師大商圈裡的不滅書燈!師大白鹿洞開外掛,變身文化基地

用音樂和行動寫下地方篇章,唱出農村的酸甜

除了銷售香蕉產品,延續王中義參與地方議題的精神,台青蕉團隊持續舉辦蕉農體驗、走讀活動,製作旗山小旅行地圖,參與古蹟保存運動,更將文史考察的成果寫成《小鎮專門店》一書。特別的是,王繼維將對故鄉的情感與熱愛的音樂結合,用搖滾樂講述旗山的故事。2010年開始,團隊更舉辦「搖旗吶喊Cishan Rock」音樂節,一方面帶動社區音樂風氣,也透過音樂節活動喚醒民眾對地方公共議題的關注。

「語言的盡頭是藝術,你沒辦法用語言表達,藝術反而是很好的呈現方式。」王繼維舉例,去年樂團推出的單曲《緣投的水果不太甜》,就在傳達農村的價值。「緣投」在台語中有「剛好對味」、「剛好合拍」的意思,就像水果有外觀不完美的「緣投」,展現了真實的滋味。如同農村,看似不起眼,卻蘊含真誠和深厚的價值。

台青蕉也試圖翻轉地方人口外流的困境。2018年起,團隊啟動「敢做移居共創空間」,邀請外地人短期移居旗山,從事農村體驗、共創行動。2019年,團隊發起「影像交換所」計畫,以物資換取在地長輩的人生故事和老照片,陸續舉辦了「地方影像展覽」、「社區炊香蕉粿」等趣味活動,以及為國中生辦的影像交換營,讓社區的記憶被看見。

延伸閱讀

民雄老書局重獲新生!仁偉書局二代接班,打造地方文化基地

觀光熱潮下的隱憂:店租上揚、複製型商店出現

不過,這一路走來也不全然順遂。移居者的期待與現實落差、地方居民的觀望與檢舉,都考驗著社區共創的韌性。旗山的聚合經濟雖然擴大市場,但隨之而來的是老街店租水漲船高,也出現複製型商店以香蕉為噱頭,進駐老街販售觀光商品,甚至有越南新移民把越南的香蕉烤餅帶來銷售。

洞悉旗山的每個變化,王繼維認為,地方創生要成為地方的一個循環,不只是銷售商品,而是要讓這個地方重新活絡。如果業者沒有使用旗山的香蕉,甚至用國外的食材,不僅在地蕉農得不到利益,也破壞了遊客對旗山這個品牌的信任。

另一方面,儘管有年輕人回鄉創業,但滿街的飲料店、火鍋店供過於求,面臨倒閉潮,顯示大家對地方的想像不夠多元。

不只是賣香蕉,台青蕉也成立樂團、發行專輯,以搖滾樂唱出對家鄉的愛。劉芮菁攝影。圖/不只是賣香蕉,台青蕉也成立樂團、發行專輯,以搖滾樂唱出對家鄉的愛。劉芮菁攝影。

以做出差異性來守住競爭力,耐心耕耘就有機會萌芽

即便存在這些隱憂,王繼維仍相信,只要願意耐心經營,新的在地經濟模式終將茁壯。接下來,他希望台青蕉團隊經營的各個據點都能獨立營運,也計劃發行素食地圖、友善伊斯蘭的清真地圖等,為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國際旅客做好準備。而音樂作為台青蕉的核心,未來也將持續創作,到各地巡迴演出。

「地方為什麼要有特色?就是要有差異。」王繼維特別強調,差異是真正的競爭力。因此,他們未來會專注把旗山小旅行、地方產品的差異和真實表現出來。

從老街店面、民宿、工作坊,到音樂創作、產品設計、教育課程,台青蕉團隊持續用行動證明,地方的價值不在於重複,而在於不斷創造新的可能。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誰說林森北路只有條通!她用雜誌和書店改寫林森北路的故事
廢棄醫院變身創生基地!嘉義鹿草聖家園區,如何成為創業聚落?
百年老宅重獲新生!台中舊城區這棟老屋,如何成為創業基地?
劉芮菁

劉芮菁

遠見、城市學記者兼議題策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