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及後續的低壓帶來暴雨,重創中南部地區,導致彰化百年老廟鹿港天后宮水淹及膝。廟方表示,近5年來鹿港每年平均超過15次淹水,目前用的排水系統,仍然是30年前的設計,已經撐不住極端氣候的衝擊。而綠色和平早在2023年就曾示警,若不積極有效的氣候治理,孕育台灣文化的鹿港小鎮,恐因強降雨而風光不再,成為消失的文化地景。
7月8日午後,一場突如其來的雷雨,再次將彰化鹿港街道化為澤國。短短數小時內,積水湧入民宅、商店關門停業,居民熟悉的街景瞬間陷入混亂。對鹿港人而言,這樣的場景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根據統計,近五年來鹿港每年平均超過15次淹水紀錄,顯示當地排水系統早已難以負荷極端天氣帶來的衝擊。
鹿港天后宮更在FB上發文表示,「這不是什麼『剛好滿潮』,也不是『剛好雨來的太急』。事實就是:鹿港的排水系統,真的撐不住現在的雨了。」
鹿港作為百年歷史老鎮,地勢低窪、排水瓶頸多,再加上現行排水設施多為30年前設計,無法應對當前降雨強度。「不能再讓鹿港人用『運氣』來期待不淹水的未來」,是許多居民最真切的心聲。
鹿港天后宮指出,現在用的排水系統,是30年前的設計,當年或許還夠用,但在極端氣候一來,一場雨就能擊潰日常,這是當地居民每天都可能面對的風險。鹿港民眾不能再忍受「一下雨就淹」的日子,需要更全面的排水改善。
圖/翻攝自FB@鹿港天后宮
鹿港天后宮語重心長提出五點建議,希望政府不是補補破洞,而是從根本改變!
1.建雨水下水道,提升排水標準
2.增設抽水站、擴充抽水能力
3.建設更多滯洪池與地下蓄水空間
4.從整體都市計畫中重整低窪區域排水瓶頸
5.更重要的,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拜託,不要再淹了。」鹿港天后宮也邀民眾一起發聲,為家園爭一個不再泡水的明天
綠色和平早在2023年出版的「氣候危機在台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中指出,若不積極減碳以及有效的氣候治理政策,將衝擊台灣在地文化景觀,其中就提到孕育台灣文化鹿港小鎮,恐怕因強降雨而風光不再。
綠色和平透過訪談、分析歷史數據,表示台灣氣候危機已迫在眉睫。極端高溫、瞬時強降雨和海平面上升等現象,已衝擊到台灣多處人文地景,包括「鹿港老街」「大甲媽祖遶境」「阿里山鄒族部落」「台南北門」等,綠色和平指出,若不積極減碳,未來衝擊將更劇烈。
圖/鹿港老街豪雨導致水淹古蹟,綠色和平提供。
彰化鹿港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心點,清領時期,因鹿港港闊水深,於1784年與福建正式設口開渡,正式展開鹿港繁華貿易商港時代。鹿港於全盛時期,人口約有10餘萬,是僅次於府城的第二大城,在當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封號。
鹿港老街也是全台第一個古蹟保存古街區,然而根據數據,鹿港地區近15年的梅雨期總累積雨量較前15年增加25%,近30年來共發生4次超過200mm的豪雨,相當於20萬座標準游泳池水量。由此可見,鹿港老街「強降雨災情」可能影響當地文化與觀光發展。若以氣候模型推估,2050年大雨發生天數將倍增,並出現超過350mm的大豪雨。
圖/鹿港歷年四次200mm豪雨,超過20萬座游泳池水量湧入小鎮。綠色和平提供。
鹿港老街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魏秀娟當時受訪表示,氣候變化造成無預警的淹水災害,對位於低窪地區古蹟區的鹿港老街商圈是極大的殺傷力。硬體建設的改善及提前預防措施的加強,都需要大家共同維護與努力。
綠色和平也具體指出對策,面對鹿港老街極端強降雨,組織呼籲「加強防洪計畫」,包含蓄洪池與排水管路,同時「納入智慧防汛」,提升氣象預報和預警能力。
面對接連的災情與基礎建設壓力,彰化縣府表示,已著手進行一系列排水改善工程。水資處指出,目前在洛津國小推動的「停車場兼滯洪池工程」預計今年內完工,將提供一定程度的雨水調節功能。同時,在中央水利署補助下,縣府也推動5處都市計畫區公有土地作為儲水設施,包含鹿港兒童公園、福興第一停車場、鹿港國中、文開國小與鹿港旅遊中心停車場,總儲水量體可達7500噸。
這些設施採用雨水積磚、地下蓄水池及透水鋪面等工法,未來將搭配各場域改建期程陸續建置,藉以抑制地表逕流、分散水量壓力。不過因多處用地仍為現役空間,且涉及地方公所、教育處與交通處等多個主管單位,推動過程仍需整合協調。
圖/翻攝自FB@鹿港天后宮
除了儲水設施,鹿港地區抽水站因使用超過20年、設備老舊,抽水效能已明顯下降,無法穩定維持原設計的每秒12噸排水量。為此,中央也在此次計畫中核定3.5億元經費,用以汰換並升級抽水系統。
不過工程經費仍面臨挑戰。彰化縣長王惠美日前隨行政院長卓榮泰至鹿港勘災時表示,洛津國小的滯洪池工程在操場下方施工後,完工所需的回填與校園原狀恢復費用,並未納入補助範圍,對地方財政是重大負擔,呼籲中央能持續挹注資源。
從擴建雨水下水道、增設抽水站,到建構分區滯洪池,鹿港正一步步推動排水系統的全面升級,試圖擺脫「一下雨就淹」的困境。正如當地居民所說:「鹿港,值得一個不怕下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