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橫掃南台灣,位於台南北門、擁有超過四十年歷史的南鯤鯓代天府五門式檜木牌樓在強風中全數倒塌。值得注意的是,綠色和平早在2023年出版的「氣候危機在台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中指出,若不積極減碳以及有效的氣候治理政策,將衝擊台灣在地文化景觀,其中南鯤鯓代天府所在區域,將因極端高溫、強降雨、海平面上升,在30年內面臨海水淹沒風險。如今,文化四景之一,提前失守⋯⋯
颱風丹娜絲於7月6日深夜從嘉義登陸,為1958年氣象署有紀錄以來首度從嘉義上岸的颱風。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此次颱風在台南測得的強陣風達16級,創下該站有紀錄以來第三高紀錄,襲擊力道驚人。空拍畫面顯示,南鯤鯓代天府前的十二根紅檜木立柱,連同整座五門式牌樓全數倒塌,沉浸在積水之中,震撼全台。
南鯤鯓代天府為台灣王爺信仰的重要地標,創建於1982年,其所在區域亦為傳統漁村文化的重要象徵。然而,氣候變遷正使這些歷史空間面臨難以逆轉的風險。
根據綠色和平2023年發布的報告《氣候危機在台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城市學》也曾針對此議題報導,指出包括南鯤鯓在內的多處文化地景,若未採取具體減碳與調適措施,恐將在30年內因海平面上升、極端降雨與高溫導致永久性淹沒。
其中,位於台南北門的著名的王爺信仰中心「南鯤鯓代天府」為台灣廟史最悠久的王爺信仰。因海平面上升,自建廟以來就開始嚴防海水倒灌,並加高地基。
圖/南鯤鯓代天府樓牌不敵颱風倒塌,FB@免呸授權提供。
因海水倒灌緣故,退縮的海岸線恐威脅北門居民的家園,也讓代天府成為孤島,更讓「插蚵」文化走入歷史。推估2050年代天府周遭低窪地帶,四周將被海水覆蓋。然而,等不到2050年,南鯤鯓代天府木牌樓在2025年就不敵颱風倒塌。
「這恐怕不會是單一事件。」綠色和平指出,即便此次僅為輕颱,仍足以摧毀重要文化設施,顯示氣候變遷對在地文化的威脅遠比預期嚴峻。
圖/海平面上升,南鯤鯓代天府恐成孤島。綠色和平提供。
氣候研究也進一步印證這項警訊。根據《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研究顯示,未來侵台颱風雖有可能減少,但風速將更強、雨勢更猛烈,加上海平面上升導致颱風暴潮影響擴大,將進一步提高低窪沿海地區的淹水風險。
除了文化資產,氣候衝擊也正影響台灣農業與民生。極端氣候導致作物生產不穩,可能引發糧價波動,進而造成「氣候通膨」,成為全台家庭的壓力來源。
經農糧署、畜牧司彙整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查報資料(至7月7日11時止),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已損失計2億5,716萬元,當中尤以文旦柚受害最為嚴重,初步估算可收成果實僅剩10%-30%、損失金額1億1,840萬元,已可預見最近農產品及中秋節時,民眾都要捱過一波漲價潮。
圖/南鯤鯓代天府四周地勢低窪。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2023年發布的報告《氣候危機在台灣:消逝中的文化四景》還包括「鹿港老街」「大甲媽祖遶境」「阿里山鄒族部落」,而鹿港老街因提前設置移動抽水站和下水道,阿里山預警休園等備戰策略奏效。
唯大甲媽祖遶境路線,若遇風災,雖能安排臨時抽排減輕水患,但依舊暴露低海拔濱海部落對倒灌的脆弱度,恐難以因應日益提高的海水倒灌風險。
圖/綠色和平指出台灣四處可能消失的人文地景,包括鹿港老街。綠色和平提供。
當文化景觀開始被颱風一一帶走,這不只是建築的消失,而是我們生活記憶與歷史的片段遭到摧毀。
綠色和平呼籲,台灣不該再靠運氣撐過一次又一次的天災,應加速減碳力道和調適作為才能治本,政府與地方治理單位應加速推動氣候調適計畫,包括沿海土地管理、文化資產防災評估與再現保存,同時深化能源轉型與碳排治理機制,否則,可能會失去更多無法復原的珍貴文化與土地,也將承受生活成本日益變貴的沈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