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值得觀察的是,這份名單更透露出台灣不同城市如何透過飲食展現其地域認同與文化意象。這包括:
由於臺北保有其國際都會與歷史首都雙重身份。入選的37間餐廳中,有3間為新入圍餐廳,涵蓋從法式創新到老店傳承的面貌,反映台北作為文化交匯處的特色。意謂著,身為台灣最早接受米其林評鑑地區的台北,已是高端美學與傳統大眾市場的融合場,從臺北的入選名單,就可看出其兼具市場成熟與文化包容性。
新北市首次納入評選便取得15間入選,彰顯出這座曾是台北衛星城市的區域,正透過飲食走向自主。選單中,包括歷史悠久的早餐店「永和佳香豆漿」、下班族文化代表「蔡家牛肉麵」,以及融合創意與傳統的「阿爸の芋圓」──將芋圓、薏仁與煙燻甘蔗冰結合,形成一種都市小吃的嶄新敘事。這說明新北在多元社群聚落與中產家庭日常料理間找到飲食文化定位,不再只是台北的「附庸」,而具備自身地景與消費文化。
圖/蔡家牛肉麵。取自MICHELIN Guide官網。
新竹縣首度入榜 8 間,其中三家主攻客家傳統料理(如春嬌粄條、鴻金食堂、首烏廚 EAT),尤以提供「少油少鹽」客家家常菜的首烏帝王雞湯為代表。
由於客家族群在新竹縣有深厚根基,其飲食呈現的是「質樸又講求營養」,反映地方對文化傳承與現代健康趨勢的反饋,並可能暗示城市護照式的食文化標籤。
至於新竹市,共有7間入圍。其中多數是細緻型麵攤與家常小吃,例如東門米粉攤─以雞骨熬湯搭配粗米粉與海鮮芋頭湯,鹹鮮口感濃郁。反映出作為科技城市的新竹市,在繁忙節奏中犧牲不了「好吃」的節奏,飲食依舊講求精緻與傳統交錯。
圖/新竹縣春嬌粄條。取自MICHELIN Guide官網。
台中23間的入選名單中,部分食肆雖非新面孔,卻以「平價且手作」吸引人。例如手工魚丸、餛飩搭上水湳市場精神,展現出城市對手工精神與庶民價值的尊重。台中作為中台灣重心,城市生活不急不躁,飲食同樣走親和與匠心路線。
圖/台南蓮霧腳羊肉湯。取自MICHELIN Guide官網。
而美食之都——台南,在30間入選店家中,如蓮霧腳羊肉湯擁有超過70年歷史,其特色是「至少熬 四小時的當歸湯底」與當日直送溫體羊肉,湯頭厚實、肉片鮮嫩。足以顯現,台南城市肌理裡,歷史街區與文化資產密佈,食物即是在地記憶的流動再現。
至於入選24間的高雄,包含永筵小館與家族經營的白玉樓,後者擅長醬香菜與多人共享料理(如白菜滷)。在在突顯出這座港口城市的飲食文化具有溫暖和熱鬧的社群氛圍,重視「一起吃飯」的共享性,映射南部共食文化與街坊集體情感。
從城市學角度觀察,這組入選名單揭示了幾個重要現象。首先,是為「城市量能與食物文化的鏡像」:北中南四都的入選數量與餐廳型態,仍與其都市量能與觀光能見度相關。在地文化與庶民美味能夠與城市焦點產業共存(例如台中匠心、台南歷史感)。
另外,也是「城市擴張與美食資本的延伸」。新北、新竹加入評選,是米其林指南對鄰近都會圈與衛星城市飲食能量的新認可,也顯示台灣都市圈往往不只聚焦核心市,而積極納入周邊地區,共同建構城市群的「味覺地圖」。
圖/高雄永筵小館。取自MICHELIN Guide官網。
再來是「飲食符號與身份認同」,也就是每座城市透過特定料理象徵自己的文化身份。例如新竹縣以客家健康菜定位文化傳承,新竹市以精緻米粉定位快節奏生活中的傳統儀式;高雄以共享大份菜彰顯港都的聚落意象。
總之,米其林透過「必比登推介」的選擇,強調「物有所值」而非只是高端餐飲,與台灣地方菜市場文化形成協同:消費合理、文化親近、地區差異得以凸顯。
至於完整的「星級餐廳」名單將在 2025年8月19日公布,目前「必比登」已鋪展出台灣飲食文化版圖的底色。從城市規劃、市場消費到文化旅遊,未來星級餐廳是否也將分布於新北及新竹,有望持續塑造城市品牌。對媒體與政府來說,這也是思考「城市形象」如何透過飲食走向國際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