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文化基金會攜手創意團隊「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正式推出《嘉義 18 巡:氣味 Ka-gī Tsa̍p-peh-sûn: Khì-bī》。這本書以「氣味」為線索,走訪嘉義縣18 個鄉鎮,記錄土地上的日常氣息,邀請讀者閉上眼睛,用鼻子與舌頭引路,探索嘉義的氣(khì)與味(bī)。
你有想過自己生活的城市,是屬於哪種味道嗎?嘉義縣推出了氣味書,完整收錄53種屬於當地的獨特氣味,邀請民眾從另一個角度認識嘉義。
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地方的氣味越深,人的根就扎得越穩。《嘉義 18 巡:氣味》從氣味出發,想紀錄嘉義這塊土地,如何透過 18 個不同鄉鎮的日常,活出各自的風格。這本書寫下的,不只是嗅覺的記憶,更是一個地方在變動中,如何守住自己風格的證明。」
圖/嘉義縣氣味書《嘉義18巡:氣味》正式發行,平凡製作提供。
《嘉義 18 巡:氣味》循著四條氣味路徑依次展開,包括「印象:好氣味」「種塗:大豐收」「煮食:芳貢貢」與「走跳:好鼻獅」。
在書中,讀者會遇見屬於 18 鄉鎮的獨特氣味,例如涵融海味的「鹹臊氣」、物產經烈火烤灼產生的「火燒氣」,或是用時間重壓與作用的「發酵味」……你也能跟著民雄七星藥局第二代藥師吳嘉文、吳至鎧父子,在薄荷雞香氣的餐桌旁感受清涼氣息;隨著台文作家鄭順聰回望民雄的氣味鄉愁;或在旅行作家下港女子的帶路下,走進海潮瀰漫的東石,嗅聞那片土地獨有的鮮味。
圖/嘉義縣氣味書《嘉義18巡:氣味》正式發行,平凡製作提供。
嘉義縣文化基金會執行長陳尚雍指出:「人最靈敏的感官是味覺與嗅覺,這本書用氣味來介紹嘉義,期望藉此向大家分享故鄉的各種味道。每個人,不管在什麼道路上,每一個生命點,聞出的味道都不盡相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
這些氣味,有些來自廟埕的炮仔聲、柴火裡慢烘的龍眼乾,也有的來自森林、鹽田、漁港、碾米廠,或是一鍋滾沸的鴨肉羹......它們不一定濃烈,卻往往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候,突然被喚起。那是一種生活的印記,也是一個地方仍然有人深愛看顧著、用心生活著的紋理。
編輯團隊「平凡製作」創意總監黃銘彰分享:「『18巡』,一方面是實地走訪 18 個鄉鎮的記錄;另一方面,在台語裡,『巡 Sûn』也有紋路、線條的意思。我們想留下的,不是地圖上的邊界,而是生活在這些地方的人,如何在時間裡留下自己的紋理。作為實際在嘉義生活的編輯團隊,我們盡量不去概括、不去命名,而是讓地方自己說話、讓每個人用自己的語氣與節奏說出:他們如何記憶,如何過日子。那些嗅覺與感官的線索,編織起來,也就成了一張獨屬於嘉義的生活肌理。」
圖/嘉義縣氣味書《嘉義18巡:氣味》正式發行,平凡製作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不只是閱讀,更能「嗅聞」嘉義。書籍設計融入了氣味,從封面到特別製作的香氛書籤,讀者只要輕輕摩擦紙面,就能嗅見屬於嘉義山林的野薑花香,那是許多人童年的氣味記憶。透過這樣的巧思,讀者能在翻閱之際,不僅停留於視覺與文字,更在一次次呼吸之間,讓氣味浸入體內,啟動想像,抵達眼前所見與未見的嘉義。
圖/《嘉義 18 巡:氣味》將陳列於嘉義縣內及全台各地的咖啡廳、藝文空間、圖書館,邀請人們從氣味裡認識嘉義。,平凡製作提供。
《嘉義 18 巡:氣味》邀請人們展開一趟以氣味為起點的地方巡禮,從書本出發,再次走進嘉義,看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在日常裡活出自己的節奏。將陳列於嘉義縣內及全台各地的咖啡廳、藝文空間與圖書館,詳細地點資訊請見下方《嘉義 18 巡:氣味》試閱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