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9月23日,傾瀉而下的洪水與泥砂瞬間湧入下游,將光復鄉市區吞沒。橋梁斷裂、民宅被毀,許多長輩來不及逃生,從此與家人天人永隔……災區照片透過社群傳出,許多民眾自發性捐贈物資,也有許多NGO組織直接挺進光復鄉,協助災民恢復家園。然而,現在當地最需要的是什麼?《城市學》採訪到第一線的社福單位,整理目前需求現況。
大水灌進平房,道路被泥砂淹沒,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14人死亡,怵目驚心的照片不斷透過FB、Threads傳出,讓許多網友相當震撼。每當災害發生,就會發現台灣人,不僅善良且熱心,災區需求物資的貼文不斷擴散,大量愛心物資也湧入災區,一卡車一卡車的飲用水和食物送到,也看到許多人身體力行,拿著鐵鏟、穿上雨鞋,前往花蓮光復鄉。
然而,也有當地志工提醒,許多人將二手或不堪使用的物品當作物資捐贈,甚至隨意打包,反而造成志工在整理物資的困擾。也有網友透過電商平台下單,但物流車也未必能全數抵達。
圖/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提供。
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永續發展部主任彭美琪,接受《城市學》訪問時提到,這幾天接到許多民眾的電話,從24日就開始馬不停蹄整理物資,預計要送至在前線協助的單位,26日會先送一批。不過,當地政府單位和協會反映,目前臨時性的物資已經滿了,「我們會將重點會放在之後的重建之路,」彭美琪呼籲,希望各界能將愛心能量累績,延長戰線,因會有後續的第二批、第三批物資需求,得長期支援。
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在24日中午即率隊前往光復鄉,啟動急難救助服務。執行長蔡智全表示,協會在當地服務的50個案家弱勢長者,都已成受災戶,有人家門被洪水沖毀、有人住家積水深及腰,家具、家電、棉被、米糧全泡爛,連一處棲身角落都沒有。不幸中的大幸是,所有長者皆已聯繫上,並安置於收容所中。
「有些長輩真的是嚇壞了,」蔡智全談起收容所中的長輩,多半受到驚嚇情緒還沒完全恢復,大部分都很低落,需要社工陪伴安撫。
圖/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提供。
蔡智全提到,各界的愛心相當踴躍,也接到許多協會支持者的詢問電話,但他觀察目前收容所,並不缺乏短期物資,如食物、飲水,最需要的會是長效型的物品,像保久乳、罐頭、慢性病長輩所需要的營養品、尿布,這些可以放沒問題,而重建家園,未來也會需要家具、家電、床墊、枕頭和棉被等等。
但是,目前協會與社工遇到的最大難題,則是滿滿物資,卻沒有人力發送。以及,後續家園清理難題,「那些淤泥是3、50公分,今天踩是軟的,三天後呢?」蔡智全說,24日當地還下著滂沱大雨,25日則出太陽,雖然雨停了,堰塞湖再度溢流風險變低,但清理淤泥的難度卻愈來愈高。
圖/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提供。
而當地的現況,他預估恐怕要1、2個月才能恢復,希望更多人力和大型的清淤機具幫忙,尤其是政府或國軍加入,才能加快重建之路。
來自日本的和平之風,自1996年起,走進全球40多個國家與災區,今年起也在台灣成立社團法人和平之風協會。和平之風協會經理鄉家一希受訪時,才剛從光復鄉的收容所回到市區。
鄉家一希提到,和平之風在24日傍晚前進災區,並勘查當地需求。「台灣人很熱情,早上說缺食物,晚上就有了!前一天晚上說缺打掃用具,今天又夠了!」鄉家一希說,目前臨時性的物資,其實每天的需求都不一樣,不過常常早上有人PO文,晚上就到了。
圖/和平之風前進花蓮縣光復鄉災區,取自和平之風 Peace Winds FB。
他也觀察到,收容300人的馬太鞍教會,現場卻沒有冰箱,因此緊急連絡廠商,上午購買,下午送到;26日也會提供收容600人的大進國小冰箱使用,讓災民們能更方便。
而在潮濕炎熱的環境下,現場衛生與清潔需加強。鄉家一希認為,當地除了急需清掃用品整理環境外,部分避難居民自災害發生以來尚未能洗澡,也需要沐浴車等支援。
圖/和平之風前進花蓮縣光復鄉災區,取自和平之風 Peace Winds FB。
另外,因為管制區域不同,收容所裡目前還有很多人無法回家,但幾天後得返家整理家園,才是更大的考驗,尤其金錢負擔,屆時可能會更需要人力和資源投入。
考量到災民的家中的物品全部泡水,他們會請合作廠商提供送風機、烘乾機器,也會持續透過募款專案,協助災民重建之路。
捐贈物資需求(09/26):
臨時性物資已足夠。
長效型可存放物品:長輩營養品(安素、補體素、明倍適)、尿布、罐頭。
重建家園所需物品:家具、家電、床墊、枕頭和棉被。
Q:有哪些民間管道能幫助花蓮光復鄉災民?
A:
社團法人花蓮縣老人暨家庭關懷協會
官網捐款|FB
社團法人和平之風協會
官網捐款|FB
支援前線─2025年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害緊急募款專案
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
官網捐款|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