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是下一個花蓮光復鄉?堰塞湖災害竟是一般水災十倍至百倍?

你家是下一個花蓮光復鄉?堰塞湖災害竟是一般水災十倍至百倍? 圖/空拍畫面來源「疣豬飛行中隊有限公司」。取自臉書「我們的島」。
作者:寶島眼睛
日期:2025-09-24

2025年9月,花蓮光復鄉突如其來的大水,讓許多人至今仍心有餘悸。那一夜,馬太鞍溪上游的崩塌形成了堰塞湖,隨著連日豪雨壓頂,天然土石壩終於潰決,傾瀉而下的洪水與泥砂瞬間湧入下游,將光復鄉市區吞沒。許多民宅一樓遭到淹沒,橋梁斷裂,道路中斷,宛如一場毫無預警的「水庫潰堤」。

這場災難不僅是一則地方新聞,更像是一記沉重的警鐘,提醒台灣社會:在氣候變遷與極端天氣加劇的背景下,類似的災害恐怕將不再是偶發,而是可能一再上演。

大水如何成形?從「美麗之島」到「危險山河」

根據水利及地質專家的調查,馬太鞍溪上游因為地質鬆動與長年降雨累積,早在颱風來臨前便出現大規模崩塌。大量土石堵塞溪道,形成天然「堰塞湖」。與人工水庫不同,這類自然壩體缺乏設計與維護,穩定性極差。一旦降雨持續,水壓超過堤體承受範圍,壩體便會在短時間內潰決。

潰決的後果,比一般暴雨積水來得猛烈得多。當天然水庫突然放出龐大水量,洪峰能量遠大於平常溪水暴漲,短短幾分鐘內便可沖毀橋梁、道路,甚至吞沒整片聚落。花蓮光復事件正是如此,許多居民幾乎沒有撤離時間,來不及反應便被洪水包圍。

然而從這次的大水,台灣人從電視畫面上都有日本「311海嘯」的錯覺,到底堰塞湖的災害有多大?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取自東華大學《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圖/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取自東華大學《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雖然堰塞湖潰決的災情強度,會隨地形、壩體規模、雨量大小與下游聚落分布而差異極大,所以學術上不會直接用「幾倍」來概括。不過,根據歷史案例與水利研究,可作個粗略的比較。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首先,先比較洪峰流量差異。一般暴雨水災的洪峰流量通常是正常河川流量的3-5倍。而堰塞湖一但潰決,洪峰流量可能瞬間達到正常河川流量的10-100 倍,因為短時間內釋放大量蓄水。因此,堰塞湖的洪峰流量至少比一般暴雨洪水強3~10倍,嚴重時甚至上百倍。

延伸閱讀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為何無法提前開挖?專家揭不可行原因

再比水位上升速度。一般暴雨,水位上升多在數小時到數十小時,讓居民有時間撤離。然而堰塞湖潰決可能在數分鐘到數十分鐘內暴漲數公尺,居民幾乎沒有反應時間。故,以速度上至少是一般水災的數十倍危險。

至於破壞能量(含土砂)來說,暴雨洪水多是清水或少量泥沙。但堰塞湖潰決常伴隨大量土石,形成「泥流」,衝擊力類似混凝土。於是,後者對橋梁、房屋的破壞力,往往是前者的數倍到數十倍。

歷史的教訓比比皆是,台灣的堰塞湖潛勢區在哪?

事實上,花蓮光復的事件,並不是台灣堰塞湖的出現的第一樁。翻開歷史,1999年921地震後,集集大地震引發車籠埔溪等地堰塞湖,部分潰決後的洪水,對下游村落造成的毀壞,估算其破壞能量至少是同場降雨暴洪的5~20倍。

再看到大陸,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唐家山也造成堰塞湖,若完全潰決,估計洪峰流量可達每秒30000 立方公尺,是當地常見洪水的數十倍。至於此次花蓮光復鄉的災害,雖數據仍在統計,但專家初步推估,洪峰流速至少是一般暴雨沖刷的 5-10 倍。

延伸閱讀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怎形成的?專家監測初判壩體穩定但仍有風險

面對堰塞沽湖的不定時炸彈,該怎麼辦?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高山林立、河谷縱橫,與花蓮相似的地理條件並不少見。專家指出,堰塞湖就像一顆「隱形炸彈」,在雨季與颱風季隨時可能被引爆。這次的光復大水,讓人看到天然壩體風險的三大特徵。

第一,潰決速度快:從滲水、溢流到全面崩解,過程可能只有數小時,甚至幾十分鐘。第二,預警時間短:不像颱風有數日預報,堰塞湖難以提前掌握,只能靠即時監測。第三,破壞力極大:水與土砂混合形成高能量洪峰,破壞力遠超一般淹水。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取自東華大學《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圖/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取自東華大學《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因此,如何加強監測與即時通報,成為未來防災的第一課題。但更令人擔憂的是,「誰可能是下一個光復?」

光復的悲劇,對台灣其他縣市無疑是一個提醒。若將地質條件、降雨型態、人口分布交叉比對,可以發現以下地區最需警惕。首先,花東地區(花蓮、台東)因河谷多、山勢陡,且颱風常先影響東部。至於中部山區(南投、台中)的合歡溪、濁水溪等流域,過去已有多起土石流與山洪案例。

延伸閱讀

鹿兒島隕石撞地球應證預言?保江邦夫揭「日本火球災」保命3地

再看到南部的高屏山區,包括三地門、茂林等地,坡度大、雨量集中,常被列入高風險地區。而宜蘭南澳地區由於地形複雜,若遇豪雨極易引發山崩與河道阻塞。嘉義、雲林交界丘陵帶則是因為小流域多,若降雨集中,也可能出現突發性堰塞湖。

總之,這些地區共同的特點是:山高谷深、雨來得急、下游人口集中。一旦上游形成堰塞湖,下游居民便可能面臨「突如其來的水牆」。

堰塞湖的災害,不只是天災,還有人禍

然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光復大水揭露的不只是自然風險,還有制度漏洞。下游的防洪設施顯然不足以承受短時間大流量的沖擊。道路與橋梁斷裂,造成救援遲滯,進一步放大災情。

所以未來地方政府應思考,是否需要在易發堰塞湖的河段設置「預警洩洪道」?下游聚落是否需要強化堤防、加高排水設施?民眾的撤離演練是否足夠?尤其在偏遠山區,交通路線單一,一旦道路中斷,整個社區可能成為孤島。這種結構性脆弱,正是光復大水帶給其他縣市的警示。

9月23日下午2時50分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水湧入花蓮光復鄉市街造成災情。取自東華大學《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圖/9月23日下午2時50分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水湧入花蓮光復鄉市街造成災情。取自東華大學《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令人擔心的是,氣候變遷下,類似事件會更頻繁嗎?答案幾乎是肯定的。根據中央氣象署與多篇國際研究,台灣因地處西北太平洋颱風帶,加上氣候暖化導致大氣含水量增加,極端降雨事件的頻率與強度都在上升。

過去可能百年一遇的強降雨,如今可能十年甚至五年就會重演。換言之,堰塞湖這類極端災害的「觸發條件」將更常出現。加上台灣高山地質本就脆弱,一旦遇到連續豪雨或強震後豪雨,形成堰塞湖的風險更高。

專家直言:「氣候變遷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光復的悲劇,正是暖化效應下的縮影。

許多人更想問堰塞湖 vs.一般暴雨:哪個更危險?只能說,暴雨像是慢慢淹上來的水,堰塞湖潰決則是瞬間襲來的水牆。前者讓人有時間移車、搬物,後者則幾乎沒有反應空間。這也是為何堰塞湖事件的死亡率、破壞力往往更高。

堰塞湖潰壩後監測資料。取自東華大學《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圖/堰塞湖潰壩後監測資料。取自東華大學《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從花蓮光復看全台:下一步該怎麼做?

花蓮光復的大水不應只是災後新聞,而該成為政策反思的起點。若要降低未來風險,台灣需要建立全國堰塞湖風險地圖,整合地質、降雨、歷史紀錄,讓居民知道自己是否住在高風險區。也要強化即時監測系統,透過遙測、感測器、無人機監控山區,及早發現河道阻塞跡象。而社區防災教育更是不能少,以讓居民知道堰塞湖潰決的特徵與應變步驟,避免臨時慌亂。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跨部門協調機制,亦即水利、消防、地方政府必須有更快速的資訊共享與撤離決策。

花蓮光復的大水,像是一面鏡子,照見台灣山城與溪谷聚落的脆弱。堰塞湖不是「罕見天災」,而是在極端氣候下越來越常見的威脅。在氣候變遷的洪流下,台灣要做的不只是災後重建,而是提前部署、全面強化韌性。否則,「寶島」的另一面,將是「危島」。

延伸閱讀

不只比格斯預言地表最精準!川普關稅重課台灣32%後她也示警

👉 加入城市學 LINE 官方帳號,追蹤 IG ,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地震預言真來襲該怎麼辦?大人也不知道的求生防災知識大集合
預言中了?綠色和平2023年曾示警,南鯤鯓代天府30年內恐遭淹沒
寶島眼睛

寶島眼睛

城市學特約編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