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長張麗善表示,雲林持續在蛻變,歡迎所有人來親自走一趟。 黃菁慧攝 雲林縣長張麗善今(5)日出席「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分享雲林縣這幾年來的蛻變。她指出,雲林由於長期以來被視為傳統農業縣、面臨高齡少子化問題,被大家認為保守無聊不好玩,為了撕掉這個標籤,她將政策結合數位科技,逐漸推動農業大縣蛻變。
「過去農民是看天吃飯,希望農民未來靠數位吃飯!」雲林縣長張麗善指出,透過AI、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近年雲林縣獲獎不斷,也讓世界看見雲林。
例如去年雲林參加ICF智慧城市評選,榮獲TOP 7的殊榮,亞洲唯一。ICF主席率團參訪雲林,驚訝雲林縣以這樣的資源,能獲得這樣的成績。今年雲林縣更獲得ICF國際智慧城市社群認證,而這項認證,全台只有雲林縣跟新北市獲此殊。
她強調,雲林縣是名符其實的農業大縣,包括農業、漁業、畜牧業,總產值為948億元。特別是畜牧業,現在非洲豬瘟入侵台灣,張麗善特別向中央喊話「展現決心、杜絕廚餘養豬!」「現在台灣只有8%吃廚餘的豬,怎麼能被這8%綁架政策?這8%怎麼承擔所有責任?」斷絕感染源的源頭。
她說,雲林縣養豬業的產值為239億元,產值高居畜牧業第一,且從比例來看,全台灣每三頭豬,就有一頭來自雲林。除了杜絕非洲豬瘟的感染疑慮,雲林縣在七年前禁止廚餘進入養豬場,更成立「零瘦肉精聯盟」,推動「雲饗豬」品牌,讓來自雲林的豬肉,好吃又健康,品質有保障。
張麗善強調,非洲豬瘟的源頭就是廚餘,現在的邊境管理,只要六公斤以下、1000美元以下的食品,統統可以在海關規避食品查驗,「幾乎防不勝防,今天是台中市,明天可能就是其他縣市。」縱然海關查驗有所疏漏,但只要廚餘不進畜牧場,非洲豬瘟就不會衝擊養豬產業、影響食品安全。
張麗善細數雲林碰到的各項問題,包括傳統農村、高齡城鄉、資源落差、青年外移,而她也對症下藥。例如傳統農村方面,她推動科技農業、產業升級、循環農業;高齡城鄉方面,她透過社服長照來因應;資源落差,則以健康醫療因應;青年外移,就用智慧教學、人才培育來因應。
觸及青年外飄難題,張麗善說,雲林外飄人口超過200萬人,遠遠多於雲林縣的60餘萬人口,「如何讓他們留在家鄉,這是我們的課題。」目前雲林的作法,是翻轉傳統農村,強化科技智慧轉型,培育地方農產業青年,吸引青年回流故鄉。
她以去年拿下「創業歸故里」冠軍、來自雲林的豐漁水產為例,透過成功研發無人養殖船,大幅增加產值,「以前一個人只能養兩公頃,現在成長五倍,可養十公頃。」還能減少養殖過程的傷害。
或者是循環農業方面,雲林縣成功將過去無人能處理的酸菜鹵水變成液肥,這個液肥成為養殖漁業的「保健品」,化解極端氣候下的暴雨,導致海水淡化對養殖漁業的衝擊,「沒用我們液肥的,死亡率高達80%,使用的幾乎0%。」